【诗词论坛讲座】浅析诗词曲中的用典
浅析诗词曲中的用典
--------上海格律诗社菊月讲座
提要:用典之形式; 用典之手法;用典之作用;用典之须知。
前言:
重九过后晚秋时节,疫情此起彼伏,又到“寒催霜降节,兴负菊花诗”。说到菊花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之句被后人多引用到诗词曲中。“松菊晋陶潜,江湖越范蠡”。(《乔牌儿》套“世情推物理”)“寒燕儿长空嘹唳,陶元亮醉在东篱”(白朴.《得胜乐》)。
如果在一首古典格律诗词曲中,引用一个或一些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有关人物或事物(事件),或有出处的好句词语,以便表达欲创作时的某种情感或造境,从而达到增加诗词曲中所用词句形象化,含蓄,精练,雅致等作用时,或达到增强所表达意境内涵即广度与深度作用时,我们可将其称谓“用典"。用典,也叫“用事”,。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 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与否,我们可将用典看成是一种古典诗词曲的修辞手法,如唐罗隐“菊: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李白的“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杜甫的“除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苏轼的“喜逢门外白衣人,欲鲙湖中赤玉麟。”清李渔《怜香伴.狂喜》:“相公,我劝你左手执螯右举觞,把尘虑尽皆涤荡,换新妆,白衣人翻作彩绣飘扬”。
我们从这些典故中明白用典之妙。不仅可避免平铺直述之淡然无味,还能让读者在读这些用典的诗句时,留下无限的联想与回味。 故用典用得合适巧妙,则可使一首古典诗词内容丰富,简练含蓄,庄重典雅; 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意更加形象生动,诗句练语境而意远,婉转且含蓄,从而进—步提高诗词的感染力。
一.用典故几种形式
从形式来看,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①引用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针砭时事。
“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这里的“青女月”指“秋月”,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如《捣练赋》“黄金钗兮碧云发,白素巾兮青女月”。“白衣人”出自《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在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从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酌后归”后因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之典故。
再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韩信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以便东山再起。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此壮举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
这样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李清照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化用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
李清照《渔家傲》)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敢借鹏飞九天的风力,吹到仙山,“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宏阔。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了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就是由庾信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的,王勃更换物象,以动静结合、时空融合的方式,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具有立体感的江南秋景图。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二.用典故之作用
①以诗明志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其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②借古喻今 (怀古伤今)
鉴赏古诗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要了解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密切关系,明确用典的作用。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③联想 生香
沈伯时(沈义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桃。需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柳”需用’章台’’灞岸’等字。惟恐人不用代字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杨柳“,是指《折杨柳》曲,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如《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中,巧妙用典。写了戍边士卒在国防重镇的荒凉境遇里,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触动了他们的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④古为今用造境
周邦彦《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白仁甫《梧桐雨》杂剧第二折《普天乐》节选“西风渭水,落日长安”《得胜乐》“听落叶西风渭水”;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⑤用典的艺术性
徐再思的《水仙子·咏红指甲》:“雪藕丝霞十缕,镂枣斑血半点,掐刘郎春在纤纤。”“刘郎”这人名这里指情郎,妙在还可以与去天台山采药误入桃源的刘晨联系,他曾在天台山遇仙女,结良缘。则首曲子用字用句用典雅致,饶有余味。绝无猥亵语。
姚燧《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24个字用白描,不赖用典类似民歌,写出古代封建社会交通不便,家居怨妇的真实情意。《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之异曲同工也。
三.用典之手法
如果将用典故的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之后,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
这里只提最常见的重要的五类,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五种手法。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上片回顾了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属于“正用”;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并通过今昔对照,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属于“反用”;结尾以廉颇的典故自比,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也属于“正用”。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确,贴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作者主张北伐而又反对轻率北伐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恰当传达了词人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这里不一一举例说明。“无典不成律”在格律诗创作手法中,说的是用典常规。
四.用典之须知 (注意事项)
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不可生搬硬造。梦碧先生曾说:“古代的故事为事典,前人用过的词语(相当于上文说的有来历的现成话)为语典。”不管什么典故,必须符合两点要求,必须有公认性,还要有出处。因此,诗词中的用语必须有来历,来历一语也作来处,也就是不可生造。
下面兹举例引起注意。
①.用典过多
在一首诗词中,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话需要用典故,但这些典故能不能不起积极作用?若反而使诗意晦涩,常以驻足停笔。 如律诗要求对仗极工,而且必须融典,为了让读者看到这些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不能通过这些典故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起到了反作用。
古人因为从小就要读很多古书,饱读诗书下笔如神,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也容易产生滥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难免。
如李商隐的诗。鲁迅先生说“玉豁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锦瑟》一首:“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中间两联全用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曰爱情诗,有曰是咏物,有曰悼亡等等。
再如张鸣善《水仙子》“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这组鼎足对用典可谓典多,整首小令通篇为讥时,如实地反映当时无论阿猫阿狗,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充当大官统治人民的实况。《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郑玄 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后即以“鸣凤”比喻贤者。卧龙.喻隐居或尚未崭露头角的杰出人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徐庶 ﹞谓 先主 曰:’ 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飞熊更是不可同当下日语。其源自飞熊兆,即我们常说的梦境。
据《武王伐纣平话》: 西伯侯 夜梦飞熊一只,来至殿下, 周公 解梦谓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 姜尚 ,当时 姜尚 正在 渭水 之滨垂钓。后因以“飞熊”指君主得贤的征兆。若不知这些典故出处,完全不知所云。
②.用典生僻
使读者不懂或误解。古代作家,对历史典故的知识面广。在他们写诗词曲联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格律的需要,对仗的要求和文字的华美,忽略了读者的接受能力。
如次韵郊祀庆成南宋 ·范成大节选五排律
“帝德重尧绪,天心与舜禋。庆期符后甲,元日际初辛。土纬扶南极,旄胡拱北辰。”这里的“后甲”语出《易经》“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甲为天干中首位。“后甲”是甲日干的后三天,是吉日。“后甲“初辛”对仗极工,但若不翻阅经史子集是不易通晓。
苏轼的诗词用典较多,其中有的是比较生僻的,如: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其中“玉楼”和“银海”对仗工整,字面美观。但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注解,不翻词书,即使知识面较广,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来“玉楼”是肩项骨,“银海”是眼睛,出于道家的书和医书,这样的用典让读者不下功夫难悟真谛。
③常用代指不可移易,了解典故来源始用自如。
双鲤和尺素:指书信。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其他表示书信的词还有:鸿雁、锦书、尺牍、 鸾笺、尺墨、青鸟书等。
望舒:中国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之神,也借指月亮。
屈原《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其他表示月亮的词还有: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清虚等。
结论:结合诗人立意分析诗人用典的意图,从而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感悟,理解,以达到高古的艺术手法。
如鲁迅《自嘲》“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节选。这首诗是鲁迅先生在上海期间眼见左翼作家受到国民党的逮捕迫害以及自身遭到威胁的情况下写的,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特别宠爱幼子荼,荼又叫孺子。有一次,孺子撒娇要老父亲做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就用嘴衔着绳子,双手趴在地上不停地学牛叫。因为年岁已高,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破了门牙,“孺子牛”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了。
鲁迅先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任劳任怨,抒发的是对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用典是诗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起到“寓万于一”“言简义丰”“造境造语”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诗结:
素闻九日白衣酒,泥印叹何青女霜。懒问前朝多少事,却迷典故裹衷肠。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相关用典条目
隋树森:《元人散曲论丛》
王国维:《人间词话》
弘靈青女月霜降识于春谷滨江旧邑采薇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