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争霸,战略要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在决定古代国家政权兴亡的长期较量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从来不是某块战略要地的归属,而是国家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国家体质这些因素。

如果该国在不具备灭亡对手的条件下投入举国力量和对手争夺在对手地盘的要地,那这是极为冒险的举动。在势均力敌的较量中,距离的远近,后勤的方便,能够投入力量的幅度,战斗的决心,这一样都是战争最终胜负的重要加成。

因此,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长期博弈下去,就算某一方暂时占据某块战略要地,也并不敢随便动员举国之力,去和敌国的倾国之兵,争夺敌人的国运要地。这块要地固然有防御加成,但是既然该国能够投入的力量远低于敌国,那敌国的举国之力,一定会克服这个加成攻克这个要地。

比如说北周与北齐战争中的河阳要塞和潼关。前者可以说是北齐的国门,后者可以说是北周的国门,这两个要地一旦失守,双方都会在对方面前无险可守。但是,这绝不是说某方具备优势,就可以占据这块地方。

如果是双方国力处于基本上一个级别势均力敌的状态,那地利到底归属谁,那是双方激烈斗争的结果。势均力敌的长期较量,重大战略要地归谁,并不一定是先控制这块要地的一方,更不会是在某个阶段拿下这块要地的一方。

一块战略要地在这种级别的较量中归谁所有,通常总是在反复争夺和反复易手后,归属在这个区域力量发挥更强的一方。这种势均力敌的长期较量,重大战略要地谁能稳固的拿在手里,本身就是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

除非国力强弱悬殊,否则甲方知道这块地方重要,敌方也知道。甲方占据了,敌方就会来争夺,反过来敌方占据了,甲方也不会容许别人在这里安家。一个重要战略要地被其中一方稳固占据,或者双方谁也不能占据,成为双方缓冲区等不同的状态,要看国家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国家体质这些因素。而这些决定了长期争夺的结果。

占据一块战略要地的一方,确实能在一次战斗,一场战役,一次战争中这种短时间状态里,获得节约兵力和资源地盘的地利的加成,但是长期较量,该国能否拿得住这块地盘,不取决于这点国力加成,哪怕占据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地,而是要看整体力量对比,

当整体力量对比不利,甲方就算有再好的地利加成,一样会守不住,不是说敌方只有强弱悬殊才能拿下你的战略要地,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甲方坚守的地利是否适合坚守,双方能在这一地区投入的力量大小强弱等等,都决定了这块地方的归属。

不考虑这个因素空谈这块地方形势有利,以为自己占据了要地,就能节约一大笔兵力和资源,虚弱时候可以加成自身,有利时候可以反过来击败敌人,那是把短期战斗和长期较量混为一谈。

短期较量,甲方占据地利排除其他因素,当然有加成。然而长期整体较量,有加成又如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十万夫开得了不?开不了,敌方分兵包围,饿死甲方的士兵行不?甲方城池坚不可摧,敌方找内应收叛徒行不?再其次,敌方找机会奇袭行不?何况天下哪里有那么多一夫当关的要地?

短期较量,甲方先占据一块要地,就是力量加成就是一个筹码,但是长期较量,甲方先占据某块战略要地,这根本不值一提。所以,甲方并不用有绝对优势,有绝对优势,自然可以一举消灭敌方,不用谈某块要地了。哪怕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大家都会由力量对比和反复较量形成相对的均势,在均势之外,哪怕一块战略要地再好再重要,哪怕这块地盘是甲方先占据了,和整体力量对比相比,根本毫无意义。

所以,趁国力强大的时候,建立自己的战略地理优势,当然不容置疑,但认为只要有战略地理优势,国家就能强大了,实则不然,

短期来说,一个政权有实力,占据一块要地或者险要地形当屏障,当然有利。就算别的都无视,这块地盘归属,本身就是加成。但是从长期来说,该国没有实力,这点加成根本毫无意义。敌国甚至不需要建立对甲方的绝对优势,只要持续投入的力量比你高,建立持续的相对优势就足够了。该国再坚固的要地也迟早守不住的,迟早被迫或者主动放弃和敌国争夺这块要地。

因此在这种长期斗争中,一旦均势形成,大家甚至会主动的放弃一些距离敌人太近,而距离自己太远,或者更利于敌方投送力量,而不利于自己投送力量的战略要地,哪怕这地方再重要,哪怕这地方形势再好也一样。

所以,在长期势均力敌的斗争中,一块战略要地的归属,从根本来说是看国力对比,而不是说这里战略地利有利,就一定要拿下,这种扩张很容易演化为追求无限的安全,而这种追求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是很危险的。

总之,对一场战争的胜负,一个战略要地可能很重要,但是对两个国家政权的兴衰,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一块战略要地,而是当时双方的国力军力综合状况以及社会形势。是双方力量对比决定了战略要地的归属,而不是战略要地的归属决定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