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到明清,华夏帝制为何走向一条衰亡失败的不归路?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简称帝制),经历了秦汉隋唐时期的兴起、鼎盛后,到两宋和明朝已经明显走了下坡路。两次“神州陆沉” ,被北方胡族政权灭亡的悲剧,与之密切相关。

其失败的表现有三:1、弱国:在其寿元未尽(内部纲纪还基本完好,无大乱)的时候。就无法有效保卫自身。2、弱民:在其寿元已尽无法由内部革命或者禅代实现替换。3、文明的比较:制度发展方向和时代背道而驰。

首先,帝制之弱国。华夏帝制,在汉唐时期,在其寿元未尽,天下纲纪没有大坏之前,对外都能有效的对抗外敌,至少能不被外敌从外部入侵丢掉半壁江山(类似唐丢河西还是有的)。

而两宋则是在其体制还是完好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有效的保护自身,这对其拥有的资源和相对其敌人拥有的资源来说,以及历史上其他的中国政权来说,都是失败。

一个政权拥有远超过其外敌的人口和资源,不说扩张,连自身都保不住,这从评价上肯定是一种失败。无法避免周期性崩溃这不是帝制本身的问题。但是在阳寿未尽的情况下无法保护自己不被外敌灭亡,这在传统帝制范畴内也是极大的失败。

而且不要忘记,南宋建国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政权在阳寿不过一半的情况下,直接甩了大包袱,通过开封沦陷,原来的已经无用的勋贵宗室等等一扫而空,而且经过这场战争,等于原来政权再次脱胎换骨,可就是如此,经过150年后,南宋的衰败同样已经很明显了。

其次,帝制之弱民:在自古无不亡之王朝的情况下, 在其寿元已尽无法由内部实现替换。

明朝的失败,和两宋不同。不能说弱国,更多是弱民。其体制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来布局完全崩盘的情况下,还能维持近300年的稳定,在这300年时间里,这个体制有效的保卫了自身,对内维持了稳定,最后被内部农民起义掀翻。

就其体制的设计本意来说,如果接班人是李自成的大顺,或者某个藩镇如郑成功家族取而代之,那肯定不能算是失败了。

然而,对应明朝前100年的辉煌。其末年的衰败和弱民实在是太过了。李自成的兴亡,其实很大程度是这个体制决定的:

因为明朝的体制完全不能控制对百姓的榨取张弛有度。连正常让百姓活下去都无法做到,以及到末年这个体制的军事力量已经衰弱到面对满清这么虚弱的外敌挑战,都完全无力抵抗,其抵抗的努力(加税)反而拖垮了这个体制,充分的说明了这个体制退化和衰败的程度

明朝灭亡其实并不奇怪,令人奇怪的是李自成居然无限接近成功。对应汉西汉赤眉,东汉黄巾,唐之黄巢,李自成的成功简直是到了离谱的地步,新朝赤眉连山东都没打出来,黄巾旋起而旋灭。黄巢虽然打进了长安,只是证明神策军已经腐朽,但是唐之强藩,其实无一真打垮的。而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实际已经消灭了明朝北方几乎所有的军队,也说明了这体制衰弱的程度。

如果说明代科举让失意文人去和叛乱起义合作的人少算是体制的成功,但是明末科举士大夫的无耻无行,更重要的是问题是,无能之至(在南明史中有充分体现)。这显然不能算是明朝体制的成功。

最后,对巩固皇权来说,宋明清做的非常好,而且是越来越好,宋明清的皇权,其目标已经不在于建立辉煌功业,而在于巩固统治,当然如果不影响巩固统治,那统治者当然也会想建立功业,但是归根到底,巩固统治高于一切,而不再是和其他强大势力去进行类似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吐蕃的大陆争霸百年战争。

如果拿传统华夏帝制自身的逻辑来具体分析:具体说宋朝,是开国之初,政治合法性出了大问题,类似魏晋,最后宁可向胡族政权去花钱买和平。

而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本来设想的是军事勋贵,皇室宗王,科举文官互相制约的政治模式,但是懿文太子朱标早死,之后的朱棣靖难等变化,彻底摧毁了这个预想的模式。

在原来计划和科举文官互相制约的两大政治势力军事勋贵和宗室都退出政治舞台后, 开国皇帝的布局,因为复杂的原因完全崩溃和走到了反面,导致科举士大夫集团一家独大因而各种胡作非为。这是一个政治势力一家独大后必然的发展模式。

到了满清,就帝制本身的逻辑来说,其政治表现明显是越来越完善。此前的问题差不多都已经从体制内解决。然而,这个体制的进化方向和人类历史的时代需求背道而驰。

在全世界的大方向是大航海时代,殖民全球,工商业发展,资产阶级兴起和工业化。而慢清帝制的进化方向,是极度内敛,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已经落后于时代,窒息了一切变化的僵尸木乃伊了。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一次次惨败,证明其无法改良,只能彻底打碎,全盘推翻。

西欧各国的王权,长达数百年时间,都是近代化发展的盟友,而中国的帝制,正因发展到极致,反而成为近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敌人,只能被全盘推翻。

这就类似于恐龙,已经进化到在自身面对的环境下已经完善,但是面对的却是彻底改变的环境,则因为这种完善,而完全没法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只能走向彻底灭亡,反而让恐龙霸业时那些不起眼的哺乳动物笑到了最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