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不是中医传统?
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传统,几千年以来,中医并没有辨证论治的理论。真正的辨证论治理论最早起源于1954年,是建国后中医规范化的产物。
1954年,朱颜先生在《中华医史杂志》上撰文“中国古典症候治疗的一般规律”,一般认为,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证候治疗”。
1955年2月,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的《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中,正式提出了“辨证论治”说;两个月后,又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当年6月,任应秋的学生方药中先生在《试讨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基本认识》中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上主要是划分症候和症状群的类型,然后再依据不同的症候类型结合机体个别的具体情况作各种治疗,这就是所谓的辨证论治”。因此有人认为,辨证论治由任应秋先生首次提出。
1962年,岳美中先生阐述“辨证论治实质探讨”,姜春华、孙弼纲、刘振邦、马龙伯等也纷纷发表文章,探讨辨证论治的提法。“辨证论治”得到广泛讨论和应用。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在现代中医中的地位。中医辨证论治诊疗体系逐步建立。
1974年,四版教材的《中医学基础》中,正式将“辨证论治”作为了中医的特色之一,开始对每一种疾病进行辨证分型,把辨证论治演化为中医诊疗的唯一方式,针对每种辨证分型拟定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由此开始,辨证论治成了现在学院派中医教材的标准和范本,所谓的学院派中医正式诞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