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不通人情,举足尽是危机
一、
一个人的主观意识不能完全熟知和改变客观规律的存在,但是客观规律的存在却能够主导任何事物的发展。
世间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依据那件事情本来存在的道理而形成,没有人能够用背道而驰的方式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
不管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规律了解有多少,一件事情的存在和成立,都需要在符合当下事情的道理上才能存在,不管一个人是以自己的主观努力顺应规律还是偶然作为的运气使然,都是如此。
这就是人生以通达事物规律为基础,来获取良好结果的道理。
《格言联璧》之中有一句话说: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是梦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做事不合人情世故,只要开始做就会面对重重困境;而做人不体察世道人情,那么一生都要面对虚无缥缈的梦境。
对于人生来说,很多人能够看清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但是却看不清自身形成这种方式的思维。
所以在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个人总犯过度主观,自以为是的错误,并且时常要为这种错误付出代价,最后往往不能意识到这种错误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谋划事业的时候,总是以局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面对人情世故的时候,也总是以偏执孤傲的习气去解决人际关系,这样的狂妄举动自然不能给自己带来良好的人生结果,所以终其一生也只是碌碌无为,将切实可行的人生活成了虚无缥缈的困境。
在魏晋时期,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十分混乱,矛盾斗争非常明显,司马氏和曹魏贵族两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互相争斗,许多士大夫因为依附于其中一方而遭到对方仇视,最终都在其中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如何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反而是当时士大夫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中有一人叫孙登,他孑然一身,到了山中挖了一个窑洞隐居下来,夏天为自己编草做衣,冬天就蓄着长发裹身,孙登平时喜欢读《易经》,闲来无事的时候还常常在山中弹琴作乐。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嵇康,他受魏文帝托付就去拜访孙登,并且和他一起生活三年,嵇康问孙登人生目标是什么?孙登没有说话。
后来三年之后嵇康要回去了,告别的时候就对孙登说:“先生难道就没有任何话要跟我讲吗?”
二、
而孙登这个时候才说:“你知道火吗,火升起来就有火焰,如果不会用光,光就如同虚设,没有实际的作用,只有懂得用光,光才会有意义。人一生下来就有才能,但如果不会使用自己的才能,便会招来祸害。因此,用光焰在于得到木炭,才能保持光明,用才能的目的就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获得道德的真才,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现在,你虽然有才,但是孤陋寡闻,见识浅薄,很难脱离世俗的环境,希望你谨慎。过于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很容易招惹是非,除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外,人生还应该有别的追求。”
当时嵇康并没有听进去孙登的这番话,或者说嵇康也没有足够多的智慧去听懂他所说的这番话,后来也应孙登的预言,最终嵇康被司马昭以不忠的罪名杀害,死的时候也只有39岁,直到他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才幡然醒悟。
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人来说,不管处在什么样的职位和环境之中,偏执都是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糟的重要特性,一个人需要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造就自己的事业,而人性则是组成规律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恰当的时候能放下偏执,通达人性,或者说避开人性的锋芒和卑劣之处,才能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塑造功业,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正确的发挥。
一个人仅仅能倚仗自己的才华,并不能创造多么大的价值,还有可能会给人生带来错误的结果,只有能够使自己的才能存在于恰当的位置,也就是具备熟知规律的智慧,才能避免自己招惹是非,使人生成就功业。
就像当初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事情一样,曾国藩最初创办湘军的时候就是性情耿直,而在这种状态中也是屡屡碰壁。
后来他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后,痛定思痛,让自己的状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而这个变化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包含了对人性的接纳和顺应。
这不是一种消极懈怠的态度,反而是一种积极应对的策略,最后才在这种顺应规则的基础上建立湘军,达成了自身所期望的事业。
所以说,一个人应该将自己的眼光从事情的表象,回归于自己看待事情的态度上面。
很多时候,不要仅凭自己处理某件问题的方式来评价自身,而是能够从自己面对问题的态度上反省自己思维意识中的问题,让自己放下偏执,能够真正做到顺应规则,通达人性,这样的智慧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更好的结果。
“只有懂得用光,光才会有意义,人如果不会使用自己的才能,只会招来祸害。”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