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疯子》:深度解读两位传奇人物带给我们的沉思与启发
如果要在全世界选出一本最具实用价值的英语字典,答案是当代最全面和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
在享用着如此杰出的工具书时,我们是否想过,这本书是如何书写出来的?是谁来给每一个常用的单词“下定义”?又是谁为每一个冷僻的单词寻找源头和实例?电影《教授与疯子》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
改编自英国作家西蒙·温切斯特同名小说的《教授与疯子》,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和故事改编。讲述发生在19世纪的教授詹姆斯·默里领导下的英文字典编委会,在收集定义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叫迈纳的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当编委会决定向他致敬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曝光了:原来迈纳医生,是一个美国内战的军医,也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杀人犯。
《教授与疯子》的命题,看似前者指“默里”后者指“迈纳”,但在我看来,默里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编纂工作,也彰显出其人物的“疯狂”。所以,这其实是两个“疯子”坚持挑战命运的不可能。
一位教授、一个疯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英语大词典是如何在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人手中诞生的呢?为这个故事注入异样传奇色彩的“疯子”,又有怎样的曲折身世呢?下面,我从影片在人物结构上采取的“双雄模式”,向大家揭开这两位传奇人物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启发。
01、以研究语言为生命的“教授”与被禁锢在精神病院的“疯子”:二人因大词典产生交集,在这场编纂奇迹中辉映出了彼此的生命。
影片双雄两线的交错在于迈纳如何帮助默里编写词典,而后默里又如何帮助迈纳获得自由。
牛津大学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编写这本字典,尽管整个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没有任何进展。由于停滞不前,使得他们认为像默里这样卓越的反教条的人才是他们的救星。
我认为,草根出生的默里,之所以能征服牛津大学的代表团,不仅是因为他掌握的二十几种语言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非凡的创造力。他想到了“集思广益”的策略。
“如果一个人要用一百辈子才能完成,那么一百个人用一辈子,就必定能完成。”相比前辈学者一头钻进书海里的茫然无措,默里博士的方法既简单又麻烦——找志愿者。
邀请全英国大众共同参与进来,通过书信的方式,让大众提供一切与需要编写的单词有关的书籍和典故。节省他们逐一查阅的时间,在整合信息后,再由默里教授和他的助手整理成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不正是我们现代百度百科的思路吗?
成功之路总是布满靳棘,就在默里遇到新的难题,一筹莫展之时,上天派来了一位神秘使者。一个叫迈纳的医生,同样是语言研究的草根一枚,凭借“疯子”一般的野心,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拯救了词典编辑工作。这是一个专业语言学者都很难完成的工作量。
“坚持理想与人性的默里”和“在爱与痛间挣扎的迈纳”,两人因为“词语”的联系建立起心灵与人性的友谊,共同完成了一个艰苦并且充满爱与斗争的创举。他们之间通过对语言的热爱、编纂字典的恒心,和书信交流的方式结为同盟,或者说是心灵伴侣。
当默里决定亲自向他致敬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曝光。迈纳医生,曾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军医,因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犯杀人罪,被判处终身监禁,关在了精神病院,是公认的“疯子”。但,教授并未唯恐不及而是贴近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而后,迈纳病情恶化,被野蛮治疗造成命悬一线时,默里冒着风险向丘吉尔总统求情,迈纳才有机会重获自由。
影片中有一幕场景令人为之动容:教授与疯子坐在长椅上,疯子手中的《牛津英语字典》,犹如他们旷世友谊和璀璨生命的结晶。而背景处从角落里带来希望的光亮正渐渐突破阴霾,似乎象征着两人追寻的梦想与救赎即将实现。
一名教授,一个疯子,文字的历史耐人寻味地诞生于他们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之间。正因为他们之间的磁场吸引力,才使这本字典的生命成为可能。而更值得被肯定与铭记的还有划过人类文明的“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友情。我想他们俩都是天才,也都是疯子,决心实施,敢作敢当,更是世间的一对伟人。
片末所言,默里至死,也只编写到“T”字母开头的词典。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共12卷,收集414825个单词,全书100万字。完成于1928年1月1日,从第一次构思编写来已经70年。放在今天这就是一部小词典,但是艰难可想而知。
02、“疯子”迈纳的救赎之路:一个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但他的灵魂是善良的,他赢得了救赎。
谁才是《教授与疯子》的主角,谁又是字典编纂故事的主角?
站在历史多棱镜不同的维度去观察,似乎有着不同的答案:默里教授的那条线索看似最为粗壮,他作为核心人员天然所具备的历史使命,赋予了他的人生轨迹与牛津字典的大历史有着最高的重合度。可是他登上历史舞台有着不可避免的机遇与巧合(他的前两任的“半途而废”促成了他的出现)。
反观迈纳医生,一生未涉足这个历史中心舞台,却始终与大历史的进程不断产生诸多推动性的交集——他希望借助牛津字典的参与完成自我救赎。
相比默里教授漫长的工作,迈纳的自我挣扎和救赎在影片中占了更大的篇幅。下面我将从迈纳救赎的的两条平行线进行展开。
① 救赎线之一:赎罪的同时演绎出一段杀人犯和受害者遗孀之间令人精异的情感纠葛。
一个人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但他的灵魂是善良的
迈纳原本是一名美国军医,战争的残酷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战争结束以后,他“疯”了。经常自言自语,经常看到有人在背后追杀自己。这其实是现代医学上的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受那个年代发展水平的局限,迈纳被误当成是疯子。
原本远走他乡来到英国是寻求内心平静,却因为被害妄想而杀错人。因此被判定精神有问题,送进了精神病院。
影片把迈纳塑造成矛盾重重的复杂人物,他不光带有医生和疯子的矛盾身份,同时他与被害人妻子艾丽莎之前的情感纠葛又为他赋予了罪人和爱人,加害者与受害者,老师和学生等多重复杂身份。词典的编纂一方面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一方面也让他修复了与艾丽莎之间的关系,编写工作一时间变成了他的赎罪之旅。影片高度赞美了文字的力量,这些积淀了千年文明成果,暂时治愈了疯子,还让罪人变成了老师,甚至爱人。
本是杀人犯与受害者的关系,在知识与坦诚与爱的温暖下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宽容博大的灵魂、精神的交融。他带她进入生命的新境界,她还给他救赎后的第二次生命。
可矛盾的是,和受害者妻子产生的情愫,注定会刺激到迈纳脆弱的神经,即使是编撰词典的喜悦也不能让失控的自责消失。就象迈纳对默里说的:是你让我重新相信我的头脑清楚到可以去爱一个人,但这注定是一场悲剧。这份爱成了压垮迈纳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他选择断了这个念想:自残,赎罪。
如果医生没有这么强的道德感,可以自我开解为:“惩罚叛徒不是自愿,错杀人也非初衷,和艾丽莎产生情愫也是人之常情”。便不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极端尴尬到以几乎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孽缘。
② 救赎线之二:原将与精神病院朝夕相处,却“意外”参与了改变英语世界秩序的历史进程,成了其间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一段值得镌刻和铭记的大历史进程,是如何戏剧化地与一个精神病人发生紧密联系的?
自从扣下了扳机,迈纳的一生就宛如堕入地狱般,痛不欲生。而能给他抚慰的是无边无际的书海。正如迈纳所说的: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在我看来,迈纳医生最初报名参加编纂的志愿工作,其实只是为了完成自我救赎并重新融入社会。之后能坚持二十载始终如一的编纂工作,也是在于这是他唯一的正常生命状态。而默里教授与他的不间断通信则是他唯一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些都是一位精神病人的自我治疗史,却也戏剧化的促成了改变英语世界秩序的宏大历史使命。
迈纳医生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与自由无缘;也可以说他是幸运的——辞典成为了他最好的墓志铭与纪念册。他的罪无可回避,偏偏如果没有囚于病院,就没有其日后卓越贡献,人的命运与历史之轮总是这般刁钻促狭。
03、《教授与疯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淡忘甚至无人知晓的参编者,同时也传达了几个主题寓意:
虽然影片是以编写第一本英语世界的字典为线索,但实际上讲述了一个从人到社会的探讨人性的故事。虽然说整部电影既没有受大众欢迎的宏大历史背景,也没有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确和片中的词典一样,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描绘和思考。
① 我们认为的无用之人,成就了无人所成之事
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是:“疯子”是如何成就无人所成之事的。
迈纳一边饱受着精神病的折磨,在深夜经常构想极端的场景发生,终日惶惶。一边却在捧起年代久远的书籍,字斟句酌的从里面挑出一个个单词来,为它们整理、注释。在他聚精会神地做这一项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让人觉得他会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而是像一个精神旺盛的工作狂人,令人吃惊的是他并没有专门受过系统的教育,迈纳所寄回给默里的材料,总是他们所急需的并且数量庞大。
也许在我们如今坐享前人之成的现在看来,词典的编著并非可以夸耀的伟大事业。但是将一件事情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中——19世纪,一个资源远不如现在的时代,能有此成就是要有多大的工作量和坚毅,支撑着身体和精神几十年做好这一件事情。
如果你不曾见过历史上那些诞生于苦难之中的巨大成就,你就不会知道一个被命运踩在脚下的人会迸发出多大的抵抗力。在不幸中,迈纳的灵魂是自发的,它像被重力压制的液体,不会消失,而是自行寻找出路。这压力越强,所转化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② 借助电影来探讨知识和语言微观的力量
公众无法忍受这样一本博学精审的英文词典,竟然出于杀人犯之手。为了拯救迈纳,默里去找了英国首相丘吉尔。我们都理解迈纳的问题,也都认为他应该被赦免。问题是之前法官判处的是“你由于永久性精神失常将被关押在布罗德摩尔医院,直到得到国王的宽恕为止”。被“永久地关在精神病院”,那就是“终身监禁”,唯一破解就是“国王宽恕”。
国王宽恕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百姓接受宽恕的理由,因为百姓很难理解迈纳的贡献,更难理解迈纳曾经犯下的罪责。所以妙就妙在,丘吉尔的回复和解决的方式:
我不会释放迈纳医生的,首相不会同意,公众也不会容忍。幸运的是,你的词典为我们提供了掩盖一切不愉快的方法,我能做的是将迈纳医生驱逐出境。不受欢迎的外国人,让美国来管理他的子民,这件事就这么解决了。
也就是说,“词典”给人一种思维,文字给人一种方法。找到一种措辞,让大家能够接受。这表面是策略,实质上就是语言的智慧。
我感到电影所表现的那个社会,对知识还是敬畏和崇尚的。对疯子网开一面,实质上就是看在知识的面子上,这就是文化知识的能量。它是人类战胜野蛮和愚昧的武器,是人们相互帮助、共同提升的平台。不管什么人,对于知识的贡献,都不能被否认。
牛津英语词典
③ 如果爱,那就深爱
碰触不到的爱人“艾丽莎”,在纸条上给迈纳写下一句:If love……then what? (如果爱了,怎么办)。答案是:If love,then love(如果爱了,那就爱吧)。
有要爱的人就去爱;有要热爱的事业,有要追求的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所有伟大且美丽的事物都来源于惊鸿一瞥后没有被丢弃在黑暗中。
总结一下:
《教授与疯子》不只是重现了一段尘封往事,还唤醒了一种充满敬意的情愫。等你下次翻开一本词典,不管是什么词典,脑中至少有一倏忽,会想到在这深厚的词汇海洋背后,那些隐秘而伟大的人物。让我们致敬编著词典的先行者们,也让我们尊重每一个勤奋、善良、疯狂又受难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