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⑤丨当孩子违反规矩时,父母该怎么做?

文 | 火星主妇 · 主播 | 林静

本文首发小十点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孩子会犯错,是因为他们是孩子而言。”

话虽如此,到底孩子犯错了我们该怎么办?

打骂,或许有效,但是孩子心灵创伤也很大;说教,虽然不伤人,但是孩子却经常当耳边风。

其实,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让去研究这个错误本身:

孩子要承担错误的后果,家长则要去探寻错误的源头。

自然结果,让孩子看见真实的社会

自从上了二年级之后,妈妈就要求儿子冬冬每天自己整理出门要用的东西:书包、红领巾、水壶以及其他一些用品。

但是冬冬总是会忘记带水壶。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就会特地把水壶送过去。

但免不了会责怪孩子记性不好,给自己添了那么大麻烦。

这位妈妈很郁闷,她问我:“到底怎样才能让他记得带水壶!”

我教给她的办法,叫做“自然后果”。

下次他再忘记带水壶了,咱就不送过去了。

所谓“自然结果”,就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一些行为带来的后果。

于是妈妈再也不送水壶了,冬冬经历了几次没水喝的日子。

尤其是上完体育课,实在口渴的时候,要么“低声下气”借同学的水喝几口。

要么“厚着脸皮”去老师办公室接饮水机里的水喝。

经历过这些麻烦的冬冬,就再也没忘记过带水壶了。

孩子不是动物,当他们做完一件事以后,需要经历的是真实的后果,而不是胡萝卜或者大棒。

他们需要从一点一滴中,去了解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下雨不打伞,可能会感冒;

吃太多的糖,夜里会咳嗽;

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拿优;

不做一个友善的人,就会没有朋友。

但是我们切不可在孩子经历了不好的后果以后,对他们冷嘲热讽。

这样就会把“自然结果”给转变成了“人为惩罚”。

我们使用“自然结果”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孩子展示真实的社会。

真实的社会或许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痛哭流涕。

但是爸爸妈妈,会永远站在孩子们身后,拥抱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错误目的,让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反复犯同一个错误,或许我们还要走得更深一点,去看看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

人们的需求,一般都是正向的。

比如大家都希望有温暖的住所、美味的食物、爱自己的父母、谈得来的朋友,希望自己有归属感、价值感。

但是在追求这些需求的过程中,孩子们却往往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为了追求父母的关注,整天粘着大人,不能自己一个人玩一会儿;

为了体会主导自己人生的感觉,整天和父母对着干,甚至宁愿伤害自己;

为了追求群体的认同感,不惜加入霸凌组织,跟风去欺负同学。

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责骂他们、单纯地纠正表面的错误行为,而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

不仅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问题,甚至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心理学家提出了“错误目的”这个理论,非常适合用来分析孩子们的真实动机。

所以,一个经常让父母感到心烦、事多的孩子,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陪伴还不够。

他在用极端粘人的行为,在呐喊:“多陪陪我吧!”

一个总是让父母生气的孩子,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帮得太多,让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他希望通过多一点的自主行为,去感受:我是一个有用的孩子!

一个总是打人、咬人、骂人的孩子,或许正是因为内心有太多伤痛,所以才不得不逞起强来。

他每一次乖张的攻击背后,其实是在向大家展示:我受伤了,请不要再惩罚我了。

而一个总是灰心丧气、让我们哀其不争的孩子,其实是因为他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他希望可怜兮兮的自己,能让父母蹲下来搂着怀里对他说:“没关系,我们一步一步慢慢来!”

世间最悲哀的事,莫不是期望着阳光,却不断走向深渊。

每一个行为不端的孩子,真相却是,他们太需要父母的爱和帮助了!

保持平和,让我们看见“真实的我们”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对待孩子错误的态度,很能反应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

我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我发现有些家长对学习这件事情非常焦虑。

他们每天监督完孩子的学校作业,还会另外找来很多提高作业;

他们会追着老师问孩子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和排名;

但凡孩子考不好,就会受到责骂,甚至还会挨打。

诚然,学习是一个持续发力的阶段,我也认同孩子每一天都要认真学习、掌握知识。

但是这样高压的环境,于学习来说,真的是有好处的么?

后来经过聊天我才发现,很多秉着苦读精神的家长,小时候都是苦读过来的。

“学习=苦”,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平时聊天的时候,大家也会说健康的身体是第一位的,即使孩子真的学习不好也总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但是每当学习的压力一临近,大脑又会自动进入“苦读”模式,自己又会化身为凶神恶煞般的“虎妈”。

其实,解不开的不是眼前孩子的考题,而是过去心里的那个郁结。

每个父母爆发的点都不一样,因为每当孩子让我们爆发的时候,童年深埋的一些痛苦记忆,在压力的模式下爆发,冲出了理智的樊笼。

所以,我们争吵的对象,也不是眼前的小孩,而是自己内心的小孩。

总是觉得陪孩子玩很累,或许是自己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陪伴过;

总是在自己很累的时候大爆发,或许自己小时候也总是在大人很累的时候被骂过;

总是不能接受孩子犯一点错误,或许是因为自己也从小被要求完美。

如果能这样想,那么孩子的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下次孩子再犯错的时候,我们不需要马上爆发生气。

而是深呼吸,停下来去看看自己内心的小孩,去安慰他、拥抱他。

只有这样做,养育孩子的同时也能成为自我滋养的过程。

-作者-

火星主妇,三个孩子的妈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将带娃的每一次鸡飞狗跳,当成自我成长的契机。本文首发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主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