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期建筑:山西高平大周资圣寺毗卢殿

长平之战发生地高平,隶属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军事地位重要,也是交通要冲。在高平境内,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叫大周村,这里曾经繁华一时,古民居、寺庙众多,2013年,大周村古寺庙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中的资圣寺,保存有一座宋代中期建筑——大周资圣寺毗卢殿。

资圣寺毗卢殿与同在高平的开化寺大雄宝殿具有极为深厚的渊源,这两座建筑可谓是姊妹建筑,乍一看,几乎一模一样。而建造年代也几乎为同时,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建造,学界认为始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大致完工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而资圣寺毗卢殿根据殿宇所存题记认为建造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资圣寺毗卢殿

开化寺大雄宝殿

看该殿,不免会与开化寺大雄宝殿做对比,那么我们来看看它与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异同。

毗卢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通面阔约10.7米,进深同样为10.7米,学界测算,毗卢殿的营造尺为1尺=30.8厘米,经测量并推算,该殿建造时是按照明间为13尺,次间均为11尺来设计与建造,是规整的正方形建筑。对照开化寺大雄宝殿,营造尺推测为1尺=30.6厘米,明间为14尺,次间均为12尺来,也是规整的正方形建筑,但比该殿略大。

斗拱,两殿均只有柱头铺作而无补间铺作,补间的位置都是第一层枋隐刻驼峰,第二层枋隐刻泥道拱,之间有大斗承隔,组成一斗三升。柱头铺作都是单杪单昂五铺作,第一跳华拱上施瓜子拱与慢拱,为重拱计心造,是宋代中期建筑惯用的作法。第二跳昂之上施令拱与长长的昂式耍头相交,令拱之上施替木承撩风槫。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两殿昂之下都不出华头子。

资圣寺柱头铺作

开化寺柱头铺作

转角铺作,两殿做法也一模一样,正侧身与柱头铺作同制,45度出角华拱、角昂、由昂,没有重由昂。包括细节:瓜子拱在转角出耍头,令拱做鸳鸯交首、转角出拱头。

资圣寺转角铺作

开化寺转角铺作

两殿均有阑额与普拍枋,至角均出头,出头的方式也相同,都是出窄窄的阑额,宽而扁的普拍枋。

开化寺普拍枋与阑额的出头作法

但,也有不同之处,扶壁拱从殿外看都一样,均是三层素枋,第三层枋之上均为遮椽板,但是进入殿内可以看到不同,资圣寺毗卢殿第三层枋即为压槽枋,之上再没有枋,而开化寺大雄宝殿在三层枋之上还有一层压槽枋。因为毗卢殿阑额以上在明代有过落架重建,重建之前是不是与开化寺大雄宝殿做法相同已不得而知。

此外的细节也有不同之处,表现在斗的出锋的差异,华拱抹斜与出锋的细微差别,特别是昂与华头子相交接的不同作法。这些细节不仔细观察根本察觉不出来,特别是对于普通游客,但是它们是隐藏在两殿之中的密码——对于了解当时建筑的设计、流派、或匠心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这些,我们交给古建专家们去慢慢研究。

资圣寺山墙拱的看面抹斜

开化寺山墙拱面出锋

关于梁架部分,进入毗卢殿,可以看到未做精细加工的圆形木头搭压在斗拱之上,与常见的早期建筑做法明显不同,显然是后来更换所致,通过对梁架上彩绘的研究也可印证。根据殿内所存碑刻、题字等文献可知,在明正德元年(1506),毗卢殿经过过一次大的修复,现存梁架结构,应该是此次修复后的结果。

四椽栿与平梁均是圆木

梁架为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里转为耍头压跳承栿

因梁架已不是宋代原物,所以梁架的价值要逊于斗拱等,不过,也可以对照了解宋与明做法的不同,宋梁架规整,明略显粗糙。

关于大殿的断代依据,主要是殿身上的题字,2013年维修时在屋面的望砖上发现有“元丰五年岁次壬戌”的题字。同样在此次维修时,在毗卢殿西四椽栿下,柱头铺作后尾叠压处有明正德年间维修时的题字,里面同样有“元丰五年重修”的字迹。此外,通过殿内现存的碑刻也可以了解到建筑的建造历史。

资圣寺毗卢殿虽梁架结构已不是宋代原物,但还是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宋代中期建筑之一,特别是与开化寺大雄宝殿相似的建造手法,是我们了解当时建筑设计、建筑流派、以及匠人的技巧等的重要实例。

现存资圣寺寺前有观音阁,寺庙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毗卢殿、后殿,山门左右两侧有钟鼓楼;毗卢殿前两侧有配楼,左右两侧有配殿;后殿前同样有配楼,左右两侧各有朵殿。山门、毗卢殿与后殿是历史建筑,其余均为近年新建。

寺前有观音阁

山门为明代建筑

走访资圣寺

走访大周村

扩张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