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46):古砣痕迹说(3)
商代以后,阴刻线取代真阳线成为砣具作工的主流刻线,即使隐起阳线其实也是由真阴线构成的(假阳线)。
阴刻线有长、短与粗、细之分,从砣具的有效行程来看,相对细而短的阴刻线,一般都是一蹴而就:一砣刻成、一刀见锋、刀刀见锋。
所谓有效行程,是指在作工匠人的耐力、腕力配合下一砣所能走过的有效距离,一般加工件的纹饰比较短的直阴线都是一砣完成,下刀稳、准、狠,刚劲挺拔、苍劲有力,当然刀刀见锋(图1)(参见《古玉学步(112):辨古莫轻砣工痕长短有别刀行程》)。
图1
玉器上所存在的短阴刻线痕迹状态,是辨识古今的重要依据,因为古砣工的短阴刻线必须一砣见锋,这样的锋工刀痕在历代的古玉中都是如此,略列举几例如下:
如国家博物馆藏商代凤鸟形双援戈长11.5厘米、宽3.5厘米、厚0.4厘米(图2),至少有10刀为一砣行程,一刀而就、干净利落。
图2-1
图2-2
又如国家博物馆藏西周夔龙纹璜长7.7、宽2厘米(图3),中间相对称的两个尖三角纹都是一砣行程,共有四砣,都是刚劲挺拔、苍劲有力、刀刀见锋的砣痕。
图3-1
图3-2
这样的一砣行程、刀刀见锋在商周时期的玉鱼上比较多见(图4:国家博物馆藏西周玉鱼长8.4宽1.3厘米)。
图4
再取西安博物院藏的一件唐代玉花簪头作为说明,这件玉花长10-11.5厘米、宽2.8-4厘米 厚0.2厘米(图5),其花叶的叶脉纹绝大多数都是一砣行程,刀刀见锋的砣痕将花叶雕琢得刚劲挺拔,堪为雕花中的精品。
图5-1
图5-2
这样的工痕在古玉中比比皆是,几乎每件带阴刻线的古玉都有如此的工痕特征。如果善于细分鉴赏,则各类工痕的特征就会清晰明了,否则将会满园看花不见花,看过花后不知花。
如果连短阴刻线都不能见锋、刚劲有力,则非古砣痕迹特征了(图6)。
图6-1
图6-2
图6-3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