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天津市东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以传奇、玄幻、仙侠等为故事题材,以人气偶像、华丽场景、炫目特效、IP改编等为外在标识的古装剧受到青少年尤其是“网生代”的大力追捧,据称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       地筹备中。透过如此       的制播风潮,应该对时下古装剧做一些理性的反思。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电视剧亦然,(   )。近年的古装剧数量庞大、风格迥异、制作考究,有的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有的摄影和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等等,主创团队在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的确 。然而,让观众获得视听愉悦之时可伴有“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振和精神荡涤的作品少之又少甚或空空如也。电视剧应成为       的大众文化,而非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有理有度的奇异想象、匠心独运的美术置景,都可作为艺术手段应用于创意和创作过程中,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中向上向善的主题内蕴,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 可圈可点 润物无声

B.紧锣密鼓 如蝇逐臭 用心良苦 潜移默化

C.紧锣密鼓 趋之若鹜 可圈可点 润物无声

D.如火如荼 如蝇逐臭 用心良苦 潜移默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明确、积极的立意,必定称不上好作品。

B.好的作品,必定立意明确、积极。

C.立意明确、积极,才能称得上好作品。

D.不好的作品,必定立意不明确、不积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切不可因此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蕴,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B.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蕴,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C.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D.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行渐远,如何活化

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多土作家关注的焦点。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乡土作家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有助于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

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汪曾祺对民间把玩蛐蛐、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庆邦、毕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他们大多都没有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俗特性,彰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乡土民俗作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如张炜的《独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彩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得天独厚的地城条件,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遗存、古老的烹饪技巧等,克分利用起来,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作家对传统民俗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

不仅如此,乡土作家也在思考,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价值在彩显民族文化自信上的重要作用。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的深度思考。民俗除了与个体情感产生直接关联外,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传统根性文化的凝聚和再现。如果说乡土民俗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大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那么作家通过小说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精神则大多是自觉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背后,实际上都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渠道。

乡土小说民俗叙事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让民俗文化在民众的内在精神世界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摘选自田振华《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材料二:

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是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相对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篇伟大作家的作品不带有个性。从中国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到外国的诗人作家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莫不如此。上层社会的文学越个性化(尽管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就越被认为有价值。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它们的母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为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当然,讲类型不等于否认变异,类型文化在结构上是一种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文化。类型性降低了民众识别、传习与操作这种文化的难度,提高了它在人脑中的信息贮量和在信息传递中的关联程度。变异是对于类型文化的适应性调整。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上的平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

比起上层文化,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淘汰了其中的陈腐成分;也有些在今天的现代化目标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必将被改革。移风易俗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民俗文化的稳定形态,这是文化进步的自然法则。

(摘选自《钟敬文谈中国民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化社会使乡土民俗失去价值,无论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应在活化乡土民俗方面贡献力量。

B.传统民俗文化固然有守旧、过时的特点,但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却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

C.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指让民间传统习俗在当下焕发活力,也指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D.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不会一成不变,它们必将随着社会进程而呈现种种变形或变质乃至消亡现象,最终被淘汰。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是评判乡土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B.乡土作品中对乡土民俗进行产业转化的文学叙述,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有益探索。

C.上层文化强调越个性化越有文学价值,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

D.稳定性和变革性对立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能使民俗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形态。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在《边城》中记叙的端午节龙舟竞渡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小说的传播使这一传统在湘西地区得到更大的发扬和发展。

B.《荷花淀》着力于对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的描绘,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孙犁对“真善美”的讴歌。

C.动漫作家根据“鲁班神工建楼”等黄鹤楼民间传说,制作出具有武汉文化特色的产品,在动漫民族化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和产业化。

D.赵德发在《经山海》中将地方传统曲目列入市级非遗目录,以海边民俗为基础创办海上高跷节目等,就有对传统民俗的改造及转化。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链接)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B.汉中之言,无一酬者  酬:报答

C.虽弄翰戏语  弄翰:执笔写作D.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事:祭祀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南取百越之地

C.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故天下信其诚                   失其所与,不知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B.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C.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范仲淹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③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④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⑤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⑥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

B.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C.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

D.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3.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见属为叙”而“不敢辞”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①张说:唐代诗人,此诗创作前一年,作者由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为幽州都督等职,在任数月,政绩颇可观。此诗是作者因岁序之改有感而作。②燎火:即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③日:喻指皇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分别写两地的景物和气候,雪和梅反复互喻,饱含着对仕途遭遇的酸甜苦辣之感。

B.诗的颔联抒发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慨叹,表现出对世事难料、时光蹉跎而不能自主的复杂心理。

C.诗的颈联通过对边镇和京城两地不同境况的抒写,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盼望进京做官的心情。

D.诗的尾联写诗人暗暗地遥遥祝祷,幻想着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祝寿。

1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下面的句子。

(1)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提出了逍遥自由,无所待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意思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看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主要人物刘小海,突出了他的震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排比手法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疫情的不安,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刘小海给儿子和大哥打电话的相关情节,交代了他们一家的愿望、困境和国家政策惠及给予,刘小海的希望。

D.因为相信国家定能战胜疫情、被医生和护士的逆行感动,刘小海决定到火神山工地当电焊工,不再畏惧疫情。

18.请具体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9.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七、微写作

20.阅读以下语段,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孔子为什么说“直在其中矣”?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说法?为什么?请完成不少于200字的阐述。

八、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平

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没有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若失去那每一滴水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

——《<南方周末>2021新年献词》

校团委拟举办“时代使命与个人担当”主题征文,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紧锣密鼓:锣声紧,鼓点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结合语境,修饰“制作”,不少这类作品正在准备中,选用“紧锣密鼓”。

第二空,如蝇逐臭: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或一心追求钱财、女色等。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含贬义。语境“如此……的制播风潮”中“如此”是指前面“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可见是说很多人都在做这件事,应使用“趋之若鹜”。

第三空,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用心良苦:很费心思地反复思考。语境是肯定主创团队在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应使用“可圈可点”。

第四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润物无声:指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语境是说电视剧对人的影响,是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说的,应使用“润物无声”。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由“电视剧亦然”可以看出,所填语句应与“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相似,强调“意”的重要性,没有好的立意,肯定称不上好的作品。

B.主要强调“好作品”,与后面内容“近年的古装剧数量庞大、风格各异、制作考究,有的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有的在摄影和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等”不衔接。

C.“立意”不是“好作品”的唯一条件;

D.两者不构成必然关系;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中向上向善的主题内蕴,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有三处语病:

①是,“屏蔽乃至弱化”语序不当,应为“弱化乃至屏蔽”;AD有这类问题,排除。

②是,“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蕴,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CD有这类问题,排除。

③是,“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把”,“把”字句使用不当,改为“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故选B。

4.C

5.C

6.B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材料信息理解辨析能力。

A.“失去价值”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乡土民俗渐行渐远不等于说“失去价值”。

B.“传统民俗文化固然有守旧、过时的特点”中“固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能够”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说明在乡土作家的笔下,传统民俗文化并非一定能够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

D.“必将……最终被淘汰”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可见产生“变革性”不等于“被淘汰”。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并未说民俗文化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筛选辨析信息能力。

B.选项所说内容体现的是作者思想对作品影响,不是“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

故选B。

7.B

8.C

9.D

10.B

11.C

12.(1)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等到他去世,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13.(1)作者自幼敬爱范公,此情由来已久。(2)结识三杰而独不识范公,引为平生之憾。(3)为范公文集作叙,可自托弟子身份实现结交范公的夙愿。(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酬:报答”错误,“汉中之言,无一酬者”的意思是“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所以“酬”的意思是“实现”。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这些人;第二个“之”,助词,的。

B.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与,同。

C.两个“因”,都是介词,依靠。

D.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指示代词,那,那些。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盖如饥渴之于饮食”,“如……之于……”是固定句式,就如同……像……一样,中间不能断开;这句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AC。“不得不然者”,“然”,这样,做“有”的宾语,前面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是苏轼回答先生的问题,和范仲淹没有什么关系。②是苏轼的评价,属于侧面表现。③是天下人对范仲淹的尊崇,不是直接表现范仲淹美德的的。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否则不吃肉”错误,由原文“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可知,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由此可知,是不会有“两个荤菜”,可以有一个“荤菜”,而不是“不吃肉”,是可以吃肉,就是少。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是:这。登第:考中选士。见:被。因:通过。

(2)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如父哭之”。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见属为叙”而“不敢辞”,意思是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我)不敢推辞。由原文第一段可知,苏轼小时候就知道范仲淹是“人杰”,仰慕之情由来已久。由“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可知,结识三杰而独不识范公,引为平生之憾。由“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可知,为范公文集作叙,可自托弟子身份实现结交范公的夙愿。

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宋)苏轼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一向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链接】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4.D

15.①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D.“诗的尾联……为自己祝寿”错误。诗后的注释已点明“日”字比喻的是皇帝,因而此句祝寿的对象应该是皇帝,而不应该是诗人自己。尾联实际上表现了诗人盼望进京在皇帝身边做官的急切心情,有媚上之嫌。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

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

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

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

16.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逝、夫、昼、己、功、作、易、细。

17.D

18.①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运用比喻,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 “盛开的火树银花”,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③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揭示主题。小说通过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 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

19.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刘小海自愿选择到火神 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 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因为相信国家定能战胜疫情……,不再畏惧疫情”分析错误,原因分析并不全面,还应该包括“武汉封城的悲壮”;且“不再畏惧疫情”无中生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