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面对115位校长近万字发言:“育儿”本质到底是什么?
最近,面对两个疲惫的孩子,我心里本就有些感触。结果今天,看到马云对一百多位校长的发言稿,全稿近一万字,我逐字逐句读完,竟有些泪目。
沉下心去关注教育的人,都是伟大的人。无论他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只要他肯为教育思考、为教育行动、更为教育推动,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伟人。
我儿子前两天对我说:“妈妈,我好想一下子穿越到60岁的时候。那样,我就可以和爷爷一样,没有工作没有学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时可以看电视,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
我听完他这句话,半晌都没答话。
这孩子,对现在的生活多么不满意,才想到跳过这最好的几十年,直接去过老年生活?
这句话,让我心疼。虽然我知道,他只是对现在学习压力的吐槽,一种情绪的宣泄,不是真的想如此。可是,这依然折射出他的部分感受。
这两天,他这句话,一直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是否,我给他的自由太少?
是否,这社会、这学校给他的压力,太大?
是否,他看到的阳光、世界还很有限?
以后,我该如何调整我引导他的方式?
马云10月15日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面对来自全国的115位基础教育名校校长,围绕教育改革和校长领导力,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
马云的发言稿虽然是针对校长的,但是其中很多观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所以,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同时更为了深化自己的理解。
育儿路上,我一直在学习、反思、实践和总结,却依然觉得有些事情做的没有那么好,一些现象看得没有那么透。
所以,我们需要站在伟人的肩膀看,通过的他的目光,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一)过去的40年,中国最大的成功就是进入“科学和知识为主导”的时代
过去百年,尤其是过去四十年,中国最大的成功就是用教育把整个国家带入了一个以科学和知识为主导的时代。
在我小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时候,国家的命运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或许和马云是一个年代的人?我小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也是“知识就是力量”。家长们砸锅卖铁也希望孩子能读好书,考上好大学。
如果说,那时候这个是个成功;
那么我想说,现在这个有些过了。准确的说,有些人把“科学和知识”狭隘化了!
家长、学校都太看重“科学和知识”,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养成、品德塑造和品味生活。
大家太专注在“学习成绩”这件事上,忽略了其他对人生更加重要的内容。
对小学来说,无论课程表做的多么丰富,实际上的最多的课依然语文、数学、英语。很多副课,不但没有专门的副课老师,而且基本都会换成语数英。
孩子发回来的书,比如科学、道德、传统文化、蓝色海洋……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些书依然是崭新崭新的。
我儿子有一天放学,非常郁闷地对我说:“妈妈,我们今天上了四节语文课,我都快上吐了。”
- 重阳节很重要?家长带着孩子看视频、拍照片、手抄报;
- 宪法很重要?家长带着孩子看视频、做题、群内接龙;
- 地震、火山、海啸很重要?家长带着孩子看视频、做题、群内接龙……
这个学期,我做宪法题,一边做一边心情郁结。每一个模块有视频、有文章,题目还有30道,大人不查网络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何况三年级的孩子?全部做完,没有一个小时都下不来。关键是,大人都做得头脑发昏,孩子呢?又有几个大人是拉着孩子一起看一起做的?超越他们理解范畴的内容,即便拉过来,又能有什么收获?
若学校真觉得这些重要,请单独拿出一节课,让老师统一给孩子在课堂上认认真真讲一讲!若觉得不重要,也请不要搞这种形式化。
科学和知识,不是只有“语数英、史地生”,孩子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学习和成长。
(二)“安全”一票否决制,剥夺了多少孩子的自由!
学校可以保证孩子在学校里不出问题,但没办法保证他一辈子不出问题。我去以色列时,请教以色列的教育部部长:以色列孩子为什么那么独立?
他告诉我,以色列的小学生有野外生存课程。这个课程真的会有孩子发生意外。
教育不是确保孩子没有危险,而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危险,如何解决问题。
教育不是确保孩子成功,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面对成功和成功背后的失败。
不止我看到了这个问题,马云也看到了,提出来了。
我希望他的发言,能让更多的人重视起这个问题。
父母们害怕孩子受伤,但是远不及学校和老师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受伤!
我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像这几年这般,对“矫情的家长”深恶痛绝!
若不是家长看到孩子身上出现一点儿小磕小碰,就去找老师、找学校,讨说法、要高额赔偿,哪有现在各个学校的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午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老师们不敢让孩子去操场上自由活动!
不是窝在教室里做题,就是临时被哪个语数英的老师占用,正儿八经地讲课。
怪学校吗?
怪老师吗?
可是,哪一个校长/老师背后,不是一个家庭?
他们若是因此丢了职位、没了薪水,他们的妻儿老小怎么办?
风险,不是谁都有能力去承担的,也不是谁都有胆量去承担的。
所以,我没有哪一个时刻,像现在这般,如此渴望遇到一个有担当不怕事儿的老师或校长!
(三)不管我们变或不变,一定有学校会变;不管我们变或不变,未来的教育一定会变。
今天,所有的学校都一样;未来,可能每所学校都不一样。过去为了培养标准化的人才,不管是楠木,还是金丝楠木,统统做成三合板。未来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人才,学校的管理肯定不一样,上课不一样,方法不一样,评价体系也不一样。
未来的学校,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慧。
如果说,我上面说的那一段话,都是在吐槽的话;那么马云的这段话,便给了我希望。
学校,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智慧。包括学习的智慧、处世的智慧以及做人的智慧。
语数外确实重要,但是它们远远没有重要到舍弃其他所有的所谓副科科目。
今天的很多孩子,难以接受挫折和挑战。网络上,有因为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挫折,迈不过去,接受不了,而选择放弃生命的,年龄不一,小到小学生,大到博士生。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心,不是勇敢的心。
马云说,就他个人而言,也许最大的经验之一就是这一路走来没有成功过。
我们都太看重结果,总觉得一次失败比天还大。
告诉孩子,一定要努力,一定要成功。
可是,失败了,又如何?!
就是全民都看重的“高考”产生的那些落榜生,不也都在勇敢地面对结果,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吗?
成功固然好,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太看重成功的同时,会失去很多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在陪着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要太在意结果,更多的要关注过程,过程中孩子获得了多少快乐、得到了多大的成长。同时,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只有我们告诉孩子这些真实的事情,他们才会有自信面对未来。
(四)教育不是训练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出隔壁家邻居的孩子,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很多孩子的教育不好跟妈妈有很大关系,自己学习不好的妈妈尤其焦虑。妈妈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孩子说,你瞧瞧别人家的妈妈多好。读书有些人是天赋,有些人就是天才,一定要跟他学习,那你为什么不把我生得像别人那么聪明呢?
“那你为什么不把我生得像别人那么聪明呢?”——就是最后这一句话,瞬间让我泪目。
如果孩子真的对我们问出这句话,那意味着孩子的心里该有多痛!
谁不想聪明些、优秀些?
我也很想变得聪明,我也很想像别人家孩子那样优秀。可是,我做不到。面对着父母过高的要求和满眼的失望,孩子无奈而沮丧,伤心且自卑。
如果真的有孩子问出这句话,我们一定要抱抱他,告诉他:“对不起,妈妈不该把你和别人对比。”
平凡的父母们,你们有多大的底气去教育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去成长?
你的方式要是真那么优秀,你现在为何依然平凡?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过高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要用自己刻度有限的尺子,去丈量孩子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我们不要做孩子的天花板。
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否定孩子,不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安排做事;而是练就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认可和强化,在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他鼓励和支持。从而,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发展出独立自信的品质,走出属于他们的人生。
(五)父母正在装“知道”,孩子却在装“不知道”
现在的孩子知道的比老师还多。年轻人知道的,我们不一定知道。我们是装着知道,而孩子是装着不知道。所以老师要从“教”向“育”转变。
有没有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真正厉害的老师不是看他能把一个天才学生教成什么样,而是看他能给一个普通学生带来什么改变。
马云说的上面这段话,同样适合家长。
一个真正厉害的家长,不是把天才孩子教成什么样,而是面对普通的孩子,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我常说:父母用大量的时间去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点”,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父母是要“育儿”的,不是“教知识”的。
若说老师的“育”越来越重要,那么,家长的“育”便是一直都很重要。
不要把孩子看得手无缚鸡之力之力,更不要以为他永远长不大。不要总是觉得我们是父母,肯定比孩子懂得多,总是忽略孩子的想法。
我们要用成熟、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有信心把心里的任何话都敢告诉你。
我们把孩子教到考N个100分,都不如教给孩子独立、自信、有抗挫能力。
哪个是本,哪个是末?若我们傻傻分不清楚,早晚有一天,我们和孩子都会面对痛苦。
(六)大部分的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很少数的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
我们大部分的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很少数的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如果我们选择先“相信”,我们就会有很多“看见”。但是,若是我们一定要先“看见”,也许我们就会少了很多“相信”。
我婆婆有一次做了蒸白菜,那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实在没吃的了,就把白菜切块,拌上面粉上锅蒸,然后调好蒜醋水,出锅以后淋上去吃。
那天我公公买了很多白菜,我婆婆就蒸了一些。
出锅后,我婆婆调了一碗,对我女儿说:“玥玥,你吃这个吗?有点不太好吃,你想吃吗?”
玥玥看了一眼:“呃~不吃。”
我婆婆见状,果然不吃。端着碗回屋自己吃去了。
过了十几分钟,我忙完了我手上的事情,调了一小盆,分成三碗,两个孩子一人一小碗,我一大碗,端到餐桌上,对他们说道:“孩子们,吃饭了。奶奶做的非常好吃的新菜!妈妈都没吃过,赶紧过来尝尝吧。”
俩孩子过来,看着我吃得香,也端起碗吃了起来。玥玥吃完一碗,还没吃过瘾,又让我调了一碗。
我婆婆出来一看,很惊讶,也很开心。
这就是先“看见”还是先“相信”的区别。
东西都是同样的东西,但是心态不同,结果截然不同。
我婆婆在心里预设了一个答案:这样的东西孩子们应该不爱吃吧。
怀着这样的心态,去问孩子,她每一个微表情、每一个字能传递出“这个东西不好吃”的信息,所以孩子还没尝,就开始抵触。
但是,我们要先相信孩子会爱吃,然后去叫他们吃,那就很有可能出现另一个景象。
当然,也不排除孩子们真的不爱吃,吃了几口放弃了。那至少他也尝试了,不会出现还没尝就先拒绝的情况。
这个道理,用在孩子上特长课、参加考试/竞选/比赛,都是一样的。
当你相信孩子能做到的时候,你的所有言行都会给孩子传递出信任的支持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大到让孩子跨越“火焰”去前行,无论孩子成败与否,孩子都从我们这里得到了力量。
反之,我们若不相信孩子能做到,孩子注定从我们这里得不到力量感。无论成败,都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
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是先“看见”,还是先“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