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新 | 古镇余韵
【往期回读】
古镇余韵
扬州 侯燕新
作者侯燕新先生:1967年12月出生,祖籍靖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供职于扬州市朱自清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历任扬州市教研室初中语文召集人、语文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业余时间喜欢阅读,写点小文,数篇作品散见于地市级报刊,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仔细触摸朴席的脉搏,你便会发现,乡土朴席暗藏着另一种鲜明的时代色彩,涌动着与时代合拍的韵律。如今的朴席镇,沃野良田,村舍炊烟,时光在此,留下几许斑驳,沉淀出一派悠然景象。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小镇情怀。门前有河,屋后观山,半亩地种瓜点豆,几棵树春来花开……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理想中的家园,也是我们祖辈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更因她,洗尽铅华,不落尘埃,唯有斑斑驳驳的风情和拙拙朴朴的纯粹,如一首无言的歌。
仪扬河如一湾温柔的手臂,轻轻揽过朴树湾的肩头,与东流而下的长江合围成一个大大的怀抱,朴席镇就孕育其中。
早年我来扬求学时,就听闻“草席之乡”——朴席的大名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寻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欣然来此探访。
听镇上七十六岁的李老介绍,朴席镇原名朴树湾,正是因“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生产的草席以其“盛水不漏、站立不倒、廿年不坏”的品质,独领风骚,享誉天下,入选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朴树湾后来更名为朴席镇。
然而,传统手工制作草席出货速度太慢,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逐步引进了机械化生产模式。过去手工席一天三个人只能做一条 ,实行机械化以后 ,一个小时差不多一个人能做五条席子 ,这样,机械化慢慢地代替了手工业,所以,“家家户户织席忙”的繁盛景象就不复存在了。
朴席镇上最令人称道的是出自江边渔港的老鸡汤,极致鲜美的鸡汤,做法非常简单,食材取自江边散养两年的草鸡,那分外的鲜美是家的味道。
人间有味是清欢,就像仪扬河的流水、清炖的老鸡汤一样。朴席的滋味清淡而朴素,这样的真滋味也同时体现在朴席人勤劳的双手上。
八十五岁高龄的詹正根,家中传承着祖上几代人的草席制作技艺和事业。世代朴席人以粗木框架为织机,以细麻绳为经,以蔺草为纬,编织着时间,也经营着生计。
朴席还是“扬州三把刀”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在搓背、修脚、采耳等浴池从业人员中,近万名朴席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朴席的清风吹来了泥土的芬芳,也开花了田野的土壤,仪扬河与长江的水土调养出了朴席骨子里透出的乡土尚味。
仔细触摸朴席的脉搏,你便会发现,乡土朴席暗藏着另一种鲜明的时代色彩,涌动着与时代合拍的韵律。如今的朴席镇,沃野良田,村舍炊烟,时光在此,留下几许斑驳,沉淀出一派悠然景象。
朴树湾是一则悠长的故事,席文化是一种醇香的佳酿。无法否认,当今的经济大潮正在不断吞噬着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古镇,不少古镇已经逐渐被混凝土高楼所替代。
然而,我们一直没有停止挖掘新的古镇的步伐,我们知道古镇的声韵和宁静永远都是现代人魂牵梦萦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