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笔峰

宋代段子:《祥宏谈夷坚》有句宣传口号: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那《夷坚志》里有没有现在经常报道的“麦田圈”呢?好像没有,但《夷坚志》记载了很多疑似外星文明(或称“异文明”),比如这故事所说的“仙人”……

【原文】

泰宁县东十五里,有仙棺石。相传往年因风雨,白昼晦冥,人闻空中音乐声,及霁,见棺木在岩间。其处峭绝,人莫能上,疑仙人蜕骨送于此,因名“音山”,亦曰“圣石”。遇大旱,祈雨即应。蒋颖叔使福建日,过之,为赋诗,更名卓笔峰。

宣和五年,复大雷电,风雨雺塞,及霁,而棺旁又列一棺,题凑不异世俗作者。次年春,山边人见舆马旌幢,骑从呵殿,腾云至其地,作乐而去。乐声泠然,非世间音。

村民能猱援者,尝登之,云棺不施钉,可开视。骨色青碧,葬具悉古制,惟一小剪刀,细腰修刃,同人间用者。将挈而下,忽霹雳挟崖起,大蛇旁午。民惊怖坠地,体无所伤,而病狂,半年方愈。为乡人言如此。

(右五事皆邵武士人黄文謩言。)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泰宁狱囚||泰宁牛梦||瑞云雀||留怙香囊||锦香囊吴蔡棺异||海山异竹

(四川宜宾悬棺)
【白话语音文字版】
泰宁(宋代属邵武军,现属福建三明地区)县城以东十五里的地方,有处仙棺石。相传,往年有一回赶上个刮风下雨的天气,白天很昏暗,有人听到空中有音乐声,等到云开雾散,人们见到有棺木被摆放在山岩高处。那地方非常陡峭,没人能上去,有人怀疑是天上的仙人死去后把蜕骨送到这儿来,于是那地方就叫“音山”,也叫“圣石”。遇上大旱天,人们到这里祈雨,随即就有响应。蒋颖叔到福建做安抚使,路过此地,还为这仙棺石赋诗,把它更名为“卓笔峰”。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有一回大雷电天气,整个环境被风雨拥塞住了,等到天放晴,人们见到原来的棺材旁边又放了一口棺材,棺材旁边的题凑装饰跟世间的墓葬安排没什么两样。第二年春天,住在山边的人曾见到车辆马匹、旌旗幢幡以及大批人马仪仗,从天上腾云来到这里,“那些天上的人”在这里演奏乐曲,走了之后,音乐的余声还回响在天际,那不是世间的音乐。
有个能攀缘爬山的村民,曾经尝试着登上仙棺石,他回来说:“那棺材盖并没钉上钉子,可以打开看,里面的尸骨是青碧色的,葬具都是很古老的形制,惟有一把小剪刀,腰很细,利刃修长,跟人间用的剪刀一样。”当村民正要把剪刀带下来,忽然间,就在崖壁处响起一道霹雳,一条大蛇窜出来,在旁边扭动身形!村民给吓的掉地上了,身体倒没受伤,但是得了失心疯,精神不正常了,过了半年才好。这些情况都是他跟乡人说的。
故事的讲述者是邵武(福建)的读书人黄文謩。
【祥宏点评】:故事所说的“仙棺岩”,具体位置是泰宁县朱口镇音山村西侧。这里在宋代就叫音山村;蒋颖叔,曾做福建安抚使,即福建大帅,省长级别。他跟苏东坡是同榜进士,苏轼还给他写过诗;呵殿,指的是皇帝、大官出行的时候,有很多随从人员一路驱赶行人,大呼小叫的状态;从故事描述看,从天上来的这些“人”有点像外星人,让我想起总有报道国外的“麦田圈”,似乎也是某种异文明所为,“他们”似乎就在人们身边,但不让你看到。这个故事里的“仙人”却被看到了。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麦田圈”呢?这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故事所说的墓葬形式叫“岩棺葬”,也听说过不少报道“悬棺”的,可能两者类似,中国各处多有“悬棺”,有人认为这些是远古人类,而非“外星人”;题凑,是一种始于上古的丧葬形式,多见于周和汉代,比如西汉帝王陵寝的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框形结构,这就叫“黄肠题凑”。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3-《夷坚志》涉猎的地理空间-现场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