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出守宣城考论(下)
谢朓 出守 宣城 考论
田丹丹
摘要:谢朓在齐明帝建武年间曾由中书侍郎出守宣城郡,这一事件广受学界关注。从当时的官制和谢朓本人的仕历来看,谢朓在齐明帝主政后受到重用,这次迁转只是一个过渡,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认为,是仕途失意。政治上的过渡时期给谢朓一定的创作空间,创作进入高峰期,在文学史上留下“谢宣城”的美誉。
关键词:谢朓 宣城 创作
谢朓出守宣城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齐明帝建武二年。有些论著将谢朓出守宣城视为仕途失意或萧鸾对谢朓不信任的表现 。出守外任的确是离开政治中心,谢朓在诗歌中也表达过对于都城建康的不舍和思念,但不能简单认定由中央外任就是仕途不顺。谢朓在出守宣城郡之前任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五品中清显之职,但郡国太守、内史同样为五品,他出守之地宣城郡下辖广德、淮安、宛陵等十一县,是大郡,对当时的南朝政府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地理上来看,宣城临近南京,是近畿要地,胡阿祥曾把宣城与南京的关系比作今天的北京与天津,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南朝出任宣城太守或内史者多为皇族和高门甲族 。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中“淮阳股肱守,高卧犹在兹”,就将自己出守宣城比作西汉季布出守河东、汲黯出守淮阳,“股肱守”原指季布所出守的河东郡是近畿大郡 ,关系重大,这里用西汉河东郡比喻萧齐时宣城郡,印证了宣城郡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其次,从当时政局来看,在齐明帝萧鸾时期,宣城还有一层特殊的身份:早在刘宋升明二年(479),萧鸾就曾为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延兴元年(494),萧鸾立萧昭文为帝,进骠骑大将军号,同时封宣城郡公,后又进为宣城王,由宣城王进而称帝,宣城可以说是萧鸾的“龙兴之地”,谢朓在诗歌中也表达过对此次外任的重视,如《始之宣城郡》中“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烹鲜止贪竞,共治属廉耻”,既感念萧鸾的恩德,又有励精图治之意,《赋贫农田》首句“假遇非将迎,靖共延殊庆”感恩颂德,“既微三载盗,庶藉两岐咏”,“俾而仓廪实,余从谷口郑”,则是以古时政绩卓著的地方官自比,这也都从侧面说明宣城太守一职的重要。
以谢朓此次出守为仕途失意者,多从齐明帝萧鸾猜忌性格及谢朓与王敬则的翁婿关系立论,但正如李猛《谢朓年谱汇考》中所论,萧鸾的猜忌,主要是针对高武诸王、旧臣,其他方面还是相对较宽松 。萧鸾由旁支夺权即位,统治基础并不十分稳定,对士林多采取积极拉拢的态度。萧鸾建霸府后积极拉拢朝中大臣和高门士族,如出身彭城刘氏的刘绘,与谢朓一样曾为豫章王萧嶷府佐,他也被任命为“辅国将军、谘议、领录事,典笔翰”。萧鸾废郁陵王,开霸府,让任昉“具表草其辞”,任昉文辞不逊,萧鸾“恶其辞斥,甚愠,昉由是终建武中,位不过列校”,但任昉也并未因此获罪。谢朓和任昉一样是文士,没有兵权,而且“门单”,虽然和王敬则有翁婿关系,他本身对萧鸾并不构成威胁,萧鸾没有必要针对他。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南朝一般的太守内史秩二千石,如吴郡、会稽、宣城这样的大郡太守多加秩至中二千石 ,基本俸禄并不低于同一级的中央官员。并且外任官员除了基本俸禄禄田之外,还享受“送故迎新”、“杂供给”等制度允许的额外收入,实际收入远超同一级别的中央官员 ,故而一些中央官员甚至会主动要求外任太守或刺史,以获取经济利益,比如谢瀹兄谢颢就曾“以母老须养,出为安成内史 ”。宣城是临近京畿的大郡,开发较早,工商业十分发达,《宋书·刘敬宣传》:“宣城多山县,郡旧立屯,以供府郡费用,前人多发调工巧,造作器物 。”宣城太守在俸禄外的额外收入应该相当可观。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一句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这次外任能够充分满足经济需求,也许这是萧鸾让谢朓出守宣城的原因之一。
最后,从南朝官员的一般迁转情况来看,由中央外任太守、刺史等是很平常的事情,并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政治原因,很多官员在外任后不久就回到中央任原职甚至进一步高升,谢朓所处的时代这种例子也很多,如:
褚澄 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官清显,善医术。建元中为吴郡太守……寻迁左民尚书。(《南齐书》卷23)
王俭 苍梧暴虐,俭忧惧,告袁粲求出,引晋新安主壻王献之为吴兴例,补义兴太守,还为黄门郎,转吏部郎。(同上,卷23)
刘善明 除善明为屯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还为后军将军、直阁。(同上,卷28)
王琨 累至左军谘议领录事。出为宣城太守,司徒从事中郎,义兴太守……还为北中郎长史,黄门郎,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同上,卷32)
谢瀹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吴兴太守……在郡称为美绩,母丧去官,服阕,为吏部尚书。(同上,卷43)
谢朓和当时许多士人一样由行参军起家,经过多次迁转,在由中书侍郎出守宣城之前他还没有外任的经历,他这次外任宣城太守的时间不长,他又重任中书侍郎,回到中央任职,之后在建武四年,他又再次外任南东海太守,并且以晋安王谘议参军的身份“行南徐州事”,管理两处大郡。由上述情况可见,谢朓出守宣城只是一次极其平常的迁转,是为日后的仕途发展积累经验。在谢朓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宣城之任实际上只是一个过渡。《南史》记述人物仕历往往较《南齐书》简略,《南史·谢朓传》将谢朓出任宣城一事略而不记,可能就是认为这一任职在谢朓仕历中并不是很重要。
出守宣城虽然在谢朓的政治历程中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对他的文学创作,这一阶段却极其重要。正是由于暂时离开政治中心,来到“山水都”宣城 ,谢朓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进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也因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谢宣城”的美誉。
主要参考资料:
【南齐】谢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严耕望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范子烨编.中古文学研究▪中古作家年谱辑要(卷三)[M]. 西安: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2014
丁福林.东晋南朝谢氏文学集团研究[M] .西安: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 2014
白红霞.谢朓宣城诗歌和思想考论[D].郑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陈庆元.谢朓诗歌系年[J] .文史1983年第二十一辑:193-206
陈庆元.论谢朓诗歌的思想性[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0):103-108,77
胡阿祥.先唐时代之宣城:江南奥壤,山水诗都[J].安徽史学2016(3): 130-137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
公众平台
研究宣城历史,弘扬宣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