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缺失学习动力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仗义”的父母!

“妈心理1对1”

有家长问我:老师,我的孩子只要一遇到和学习沾边的事情,就一百万个不情愿,那痛苦的就好像要了他的命一样。

也有不少家长说,只要一提学习,那孩子直接就拒绝沟通。

这是为什么?又该怎么办?

这些操心的父母往往连情况都没摸清楚,就一味的将问题归咎到了孩子身上。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不想和父母沟通、没有学习动力的原因就是是因为父母不够意思!不仗义!

1.

青春期孩子没有学习动力的根源

青春期的孩子有三个特征:

一是身体生长迅速,激素水平变化很快,就像更年期一样。

只不过更年期是激素水平快速下降,而青春期是激素水平快速上升,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易怒易冲动。

二是身体变得强壮,有了力量;

三是有了性方面的需求,对异性感兴趣,关注自己的外貌,想引起异性的关注;

四是头脑还没有发展成熟,特别是青春期早期,也就是11、12岁的孩子,理性脑部分没有发育完整,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这些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决定了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志向,不再认同父母的想法,特别想独立,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时,很兴奋很激动,但是这种理想和志向往往并不成熟。

另一个方面,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事情需要依赖父母,所以他们又很容易沮丧、敏感,自尊心很强,也就是眼高手低。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一会儿在高潮一会儿在低谷,他们倾诉的欲望很强,发泄的需求也很高,他们需要倾诉他们的志向、需要发泄他们的苦恼。

这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倾听、理解和支持,需要朋友的倾听和陪伴,需要运动、需要游戏来排遣和发泄。

但是很多父母不听孩子的理想,不分享孩子的小小成功、无法忍受孩子的沮丧和挫败,不让孩子玩儿游戏,不让孩子交朋友,不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外貌、只让孩子做一件事儿,那就是:学习。

对孩子来说: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只让我学习,你不分享我的快乐,不分担我的痛苦,不和我同甘共苦!还打压我,就是不够意思,不够仗义!

所以,我不会为了你学习,我也不想和你在一起!

这就是孩子不想和父母沟通、没有学习动力的根源!

2.

父母该如何倾听孩子

父母需要带着欣赏、尊重和好奇去倾听孩子的志向。

比如孩子想做主播,其实孩子和妈妈探讨是因为孩子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中,有兴奋、有期待,也有一点小小的困惑,想找人分享。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先听孩子分享他的喜悦和理想,肯定孩子有理想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

让孩子的兴奋和喜悦情绪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认知局限或者所谓过来人的身份立刻否定孩子的理想。

如果我们对这个职业不了解,或不认可,我们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行业。

可以和孩子探讨直播这个工作究竟如何?收入可以吗?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和和技能?对学历的要求高不高?什么样特点的人从事这个工作会比较有优势?

这样的探讨就是在帮孩子思考自己的理想是否现实?自己是不是适合这样的工作,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

通过这样的探讨,孩子对自己的理想就会具体化明确化。

父母要允许并支持孩子去为他的理想去做一些努力和尝试,这是孩子学习动力的源泉,即使这会耽误一些学习的时间。

这样的努力和探索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理想是否现实?自己是否适合?也知道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需要付出的。

经过这样的尝试他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开始考虑别的理想。

无论是放弃和改变,他都会努力,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力。这才是孩子学习动力的源头,就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但是很多父母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志向,更不会去认真了解孩子的志向,甚至因为自己对新行业新职业的认知局限嘲讽孩子的志向。

不断打击与嘲讽的结果会让孩子向三个倾向发展:

一是孩子更加不顾一切不顾实际的去追求,甚至在一些也不成熟的同龄朋友支持下不惜放弃学业,走上一条危险的路;

二个是他可能就此不再有理想,不再有想法,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机械地去做,很乖很听话,但是不再有生命的活力,不再有创新,只是循规蹈矩的生活。

在成年后,突然有一天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些让人惊讶的事情,比如:北大高材生王猛和父母13年不再联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是变得消沉自闭,完全没有学习的动力,甚至没有活着的动力,比如休学、厌学、沉迷游戏。

父母要允许孩子有低落沮丧的状态,允许孩子在这种状态中持续一段时间。

孩子数学成绩下降了,他自己很懊恼,这个时候,他需要有人听听自己的牢骚和沮丧,把自己的坏情绪释放出来,释放出来以后,他就会冷静下来,自己分析问题在哪儿,以及调整和解决的方法。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释放情绪,不是建议,更不是批评。

3.

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很多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会比孩子还焦虑,一点耐受性都没有。

比如说:数学成绩下降了?最近爱打扮,爱美了,听课有点注意力不集中……

妈妈一听,这太可怕了,这会影响学习的。于是马上开始讲道理,出主意,恨不得让孩子立刻从这种状态离开。

人在高兴、懊恼的时候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理想和想法比较多,愤怒和沮丧也很多,经常处在躁狂与抑郁的两个极端状态中,所以表达和倾诉的欲望非常强。

父母、朋友、游戏、运动都是孩子欲望表达的出口。

父母愿意听孩子表达,孩子有朋友听他倾诉,他的负面情绪和兴奋的情绪都能有合适的路径宣泄出去,情绪状态就会保持平稳,也就更容易进入到学习状态,对游戏的依赖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强了。

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认知局限嘲笑孩子的理想可笑不现实,因为自己的恐惧担心批评孩子没有考好,就压抑住了孩子的情绪,孩子会非常的憋屈和愤怒,总是和孩子这样沟通,孩子慢慢丧失了和父母沟通的愿望。

孩子就会把自己无处释放的情绪用其他方式发泄出去,比如:拼命地打游戏,很多孩子说自己释放情绪的方式就是在游戏中打打杀杀,因为很痛快!

或者找朋友说一说,这个时候,他自然就想和能与他产生共鸣、也想做主播、一起发牢骚、一起打游戏的朋友在一起了!

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才是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才是真正的人生,成绩和结果只是一个点。

这个过程也有很多的兴奋、困惑和沮丧,但生活的乐趣也就在于此。有快乐有痛苦,最重要的是有人分享快乐,有人分担痛苦。

如果父母只盯着成绩、只盯着结果,无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痛苦,孩子的痛苦无处释放,快乐无人分享,游戏和朋友的路再被父母卡断,孩子的人生就会了无生趣。

这也就是很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也是很多孩子自残自杀抑郁的原因。

欣赏孩子的志向,分享孩子的快乐,就是在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深入了解孩子的志向,和孩子探讨他的志向,分析他的志向,就是引导他的志向。

分担孩子的痛苦,平稳孩子的情绪,就是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听孩子说自己为什么没考好没做好,帮孩子梳理他的思路,就是在帮他锻炼抗挫折能力,从失败中走出来的能力!

成年以后,成功只是一时的。

更多的是繁琐的工作、追求目标和成功路上的压力、家庭的柴米油盐、能否耐受这些,能否和身边的人共享工作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成就和小快乐。

能否和身边的人分担压力和沮丧,从挫折中走出来,才是生活幸福与否的根本。

被父母只盯着成绩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也只会盯着成功和目标,只盯着下一步,总是活在不安与惊恐中,无法享受当下的从容与安稳!

父母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痛苦,未来成人以后,这段和父母共同探讨共同思考的经历和体验会成为他可以享受生活和耐受痛苦的基础。

这才是父母给孩子一生最宝贵的礼物!

——以上内容摘自默薇老师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