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们的代沟变得越来越深了吗?

2020-10-28 10:26

中国青年研究©

“后浪”现象是代际差别在网络社会的一种表现。代沟是不同代在共时空状态下所表现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距离与差别。代沟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发展进程与外在文化环境的产物,更是“前浪”“后浪”所拥有主体性的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的结果;代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拥有的张力,是每一代人的主体性在现实中的彰显与交汇。

网络社会代沟呈现代际交互性不断增强、代际差异性的观点与立场明显、空间距离加大增强了代际疏离与隔膜等新特点。网络社会代沟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代沟呈现出普遍性与复杂性,代沟被较广泛地接纳与理解,“代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作者:王玉香,原文标题:《基于“后浪”现象的网络社会代沟问题研究》,题图来自:《后浪》截图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bilibili网站)发布了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的演讲视频《后浪》,作为献给新一代青年的宣言片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段,一度产生了刷屏效应。“截至5月7日早间,《后浪》在B站的播放量已达到1447万,有超过19万条弹幕和近万条评论”[1]。“后浪”立即成为网络上的热词。

但值得注意的是,狂刷微信朋友圈的主体更多的是中年一代——“前浪”,与此同时,也招来了青年群体的不少非议,以及有关“致敬”“羡慕”“权利”“自由”等等的解读,形成了网络上“排山倒海”般冲击“前浪”的回应。

笔者认为,“后浪”现象仍然是代际差别、隔膜的再现,不过是在新媒体传播中得以体现而已,是代沟呈现的一种新的表达样态,表现出与以往代沟的不同特点。如何看待有关代沟问题尤其是网络社会代沟问题,对建构代际共融、共同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代沟及其本质

著名学者周晓虹、周怡曾在《文化与承诺》的序言中将代沟界定为“年轻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对立、冲突”[2]。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类型,着重强调了不同世代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在未来的后喻文化类型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反哺作用,认为跨越代沟的方式“只能依靠发展一种和那些代表着未来的年轻一代进行沟通的新的途径[3],即对话的方式是建构沉浮与共的共同体,与年轻一代共同学习和发展。

米德对代沟的认知与理解具有开创性,也开启了对代沟进行研究的先河,其所建构的人类文化模式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有关代沟的研究之中。但什么是代沟?代沟是不是就是代际矛盾与冲突且具有不可通约性?这是所有研究代沟问题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透视一切代沟现象的前提基础。

1. 代沟的界定

代沟是指代与代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代与代在时间距离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上的距离与差别,即是不同代在共时空状态之下所表现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距离与差别。代沟中的代,也随着时间的迁移在研究领域出现了世代、时代、年代等不同维度的转变,但无论如何转变,代都表现出一定时序之间的距离与不同,都是新生的一代人与原有的一代人、年轻的一代人与年长的一代人、下一代人与上一代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与成长基础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的不同。

代沟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时代上的间隔与距离,它更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性差异”[4]。的确,正是因为不同代的人在他们关键成长期(青春期)所处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成长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属于各自不同代的人所特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因此也就形成了在共同的社会发展时空之下不同代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回应的差异视角及不同观念,而这种差异与不同,如果不被双方所理解或认同,就会出现代际观点碰撞、意见相左、行为相背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现象。

2. 代沟的本质

代沟所呈现的代际有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不同代的人在关键成长期的社会环境或条件的不同而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差别。因为成长关键期正是被称为“后浪”的年轻一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会赋予他们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而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形成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形成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共有的特征、共享的文化、共同的发展印记,网络时代的“前浪”与“后浪”也具有他们各自的特征。

代沟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发展进程与外在文化环境的产物,更是不同代所拥有主体性的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的结果。与其说代沟是代际价值观念的差距与不同,不如说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浪”越来越强烈的主体性,不断打破业已形成的代际传承平衡。因为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在于代际的有序承继,在于拥有资源与话语权的“前浪”把握方向指引,以及要求“后浪”毫无偏差地跟随,在于文化自认的需要,以及强调“前浪”的绝对权威与“后浪”的依附地位。

家庭层面而言,“前浪”对“后浪”的期望越高,相应的要求越高、规训就可能越严,害怕“后浪”走偏才会出现“棍棒”等严厉的管教方式,才会有不能参与家庭重大事情决定、缺失话语权力的传统,这种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无意识,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决定着家庭的教养方式及青少年观,即在“前浪”看来,孩子没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好孩子的表现就是听话、顺从,容易出现选择与决定的“前浪”替代式现象。

从家庭亲子冲突来看,最为强烈的阶段一般是子代所处的青春期早期,这一时期的“后浪”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自主能力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强烈的成人感使得他们希望自我决定,但是父代“前浪”已经是习惯性地、无意识地剥夺子女自我决定的权力。与其说子代进入了逆反期,不如说是父代很多人没有根据孩子发展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仍然采用无视“后浪”主体性的替代选择方式。

而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子代尽管已经具有成人意识,但是自主能力发展还不充分,还较难采用相应策略的方式来应对与“前浪”之间的代沟,同时,他们更热衷于同代人的交往来寻求自我认同,代与代之间往往最容易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是冲突。显然,这种冲突是“后浪”的主体意识觉醒、主体能力提升与“前浪”使用代际传承方式之间的不协调,是主体间性的差异。

社会层面而言,当“后浪”群体的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但面对缺失社会参与的机会与发声平台时,他们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引发社会的关注、表达不满的情绪、争取参与的机会与权力。如20世纪60年代,西方以“五月风暴”为代表的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和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前者以激进的方式来表达积极参与社会、争取发声机会的热切渴望,后者则以另类的、颠覆传统文化的行为方式来表达他们不愿受传统束缚而对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代沟问题因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走入了研究者与当权者的视线。

也正是因为代沟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使得西方社会开始注重青年的主体性与社会参与问题,才不得不将青少年政策与青少年事务工作纳入社会政策与政府部门管理之中。因代沟而出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具有引发成人社会反思与调整对待方式的作用显而易见。

代沟所引发的代际矛盾与冲突,一定是因为“后浪”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又是自主性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尽管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是也是容易受暗示与被操纵的群体,如果“前浪”所采用的方式不符合他们的特点,则极易引发矛盾与冲突。无疑,网络社会信息的瞬息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新媒体技术能力的差异性等都会在代沟问题上得以呈现。

代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拥有的张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代际距离,是每一代人的主体性在现实中的彰显与交汇。正是这样的距离,才使得代际文化传承与创新得以不断地实现。

代沟就如同梁实秋先生所描述的那样,可能是无法飞渡的“深沟天堑”,也可能是一步就可以迈过的“小渎阴沟”,而代与代之间真正断裂与鸿沟的出现,一定是代际价值观念的绝然对立与冲突,这一般是发生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生发展的青春阶段,同时还取决于社会发展及开放性的程度。

完全封闭或较为封闭、发展缓慢或相对缓慢的社会,代与代之间也会有距离与差别,也会存在一定的思想碰撞与观点分歧,但往往会被社会传统的互动模式所左右,代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呈现的也会是隐而不现或偶有发生,处于矛盾对立劣势的“后浪”一代会处于被压抑、顺从与麻木的状态,或者处于被孤立、排斥、边缘的社会地位。

当这种表面和谐实则暗流涌动的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要受到外在情境的触动,矛盾就会展现,对立就会明示,冲突就会爆发。而网络社会的高度开放性,可能会将代沟问题变得更加显性化、频繁化,而代与代之间的包容度、独立性也会相应地增强。

需要强调的是,代沟代表着代与代之间的距离与差异,但代沟绝对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代与代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断裂与弥合、推远与拉近的动态性建构,如同潮汐般的后浪推动前浪的迭代式发展的过程,是代际传承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

二、网络社会代沟的新特点

曼海姆认为,代问题的研究对理解社会变迁及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价值观念的代际差异是时代变迁、社会变化在不同代的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与呈现,即代问题的研究是了解时代变化、社会变迁的重要方式,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问题首先就以代沟的方式得以呈现。

尽管“后浪”现象是新媒体时代即网络社会代沟的一种呈现样态,但是可以反射网络时代的特征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代的价值观念差异、行为方式等的区别。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代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 自媒体技术发展使得代际交互性不断增强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沟通媒介的高科技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与交往方式,往往会因为信息技术使用的差距,产生代与代之间新的距离,即技术代沟及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观念代沟。马克·普连斯基曾将年轻的一代称为“数字原生代”,年长的一代称为“数字移民”。

而“后浪”是伴随着网络媒体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拥有驾驭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尤其随着自媒体的发达,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接受信息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与传统的年轻一代——“前浪”相比更加具有表达自我的主体性,拥有社会参与的网络平台,具有表达自己观点与展示自我的习惯。

“后浪”视频中所表达的“前浪”对“后浪”的羡慕与赞美,并不是没有现实的根据,而是对“后浪”成长所处的优越时代的羡慕,对他们拥有比“前浪”更加娴熟的新媒体技术、拥有更加开放性思维与创造性意识的羡慕。这种羡慕并不是矫情,也不是刻意的逢迎,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青春成长期条件匮乏的真实反应。

因为这些都是“前浪”在青春成长时期所不具备的条件,他们现在不过是网络社会的移民,他们需要进一步融入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他们多数人不具备驾熟就轻的网络新媒体技术,他们青春时代的眼界视野、自我表达的工具与平台以及个体发展的可能性远远不如“后浪”,即“前浪”与“后浪”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技术代沟、观念代沟。

但网络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可以便捷交流与沟通的同样网络信息平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共时性的技术与环境条件,所以“前浪”与“后浪”的沟通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限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有限时空下的代际沟通与交流,而是具有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打破时空限制的代与代之间的便捷互动,尤其是两代人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交流、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无疑“后浪”更为活跃,更具有多元表达的优势。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代际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强,代际互动性与代际交流的主体性相得益彰,这种交互性尤其体现在出现网络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共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时,“后浪”会更加活跃,更多的人借由这样的时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甚至生产或创作出相应的网络产品。

如视频《后浪》尽管是B站策划的一个宣传片,但是因为其所呈现的内容正是以“前浪”单向度的立场表达对“后浪”的激励宣言,而引发了不同代的个体的关注与回应,所出现的热闹景象可窥一斑。网络平台与媒体使得代际交互性增强,意味着平等性的沟通与交流成为可能或现实,意味着代与代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矛盾不再是隐蔽的而是公开的,为代与代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这也是网络社会代与代之间价值观念交互影响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方式,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多元价值观念包括代与代之间不同价值观念交汇、碰撞的场域。因此,网络社会使得“前浪”与“后浪”的交互性增强,使代与代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与包容成为可能,代沟的断裂与弥合出现常态化、动态化。

2. 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了代际差异性显著的观点与立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后浪”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都不具有主导性,而且总是处于接受教育、规训和引导的地位,这与他们所处的特殊人生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密不可分。因为“后浪”都是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强化的重点群体,这是代际文化传承、主流价值观念延续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社会,“前浪”具有信息的独占优势,“后浪”不仅处于信息劣势,更缺失发声的机会与平台,这也决定了他们依附性的从属地位;而新媒体时代,“前浪”不再拥有独占信息的优势,“后浪”凭借着新媒体技术拥有可以发声的机会与平台,在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在利用新媒体实现个人梦想、展现自我与生产网络产品等方面都占绝对优势,使得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网络参与的机会。

网络信息平台成为他们表达意愿、发表观点、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载体,涌现了展现与分享自我生活的up主、充满浪漫与想象的“二次元”、抖音高手、受欢迎的网络主播、微信营销奇才等“后浪”群体,形成了他们多种网络生活样态,建构了纷呈的网络圈层文化

有的圈层文化与外界有着明显的边界,形成了小众群体共欢的相对封闭性平台,他们拥有群体共享的话语、沟通方式、交流热点、展示方式与特定的圈粉;有的圈层文化相对开放,他们追逐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表达自我的独特观点,发表自己的创新作品,希望拥有更多的粉丝、更高的社会知名度……

尽管他们在自己的圈层文化中有着较强的归属感、融入感与成就感,甚至可以尽情地展现自我、寻求认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仍然处于无法与年长的一代势力抗衡的地位,容易产生线上线下的强烈反差,尤其是对正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后浪”来说,他们有可能会因为现实的劣势更加热衷于线上的狂欢,而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前浪”进行互动交流。因为在线下他们仍然缺失发声的机会和对资源掌控的权力,他们无法完全自我选择与决定,无法做到为所欲为,即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后浪”仍然处于参与的边缘化或参与度不足的相对被动性地位。

从社会层面而言,“前浪”具有明显优于“后浪”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地位,他们组织并掌控现有社会秩序的资源、技能与话语权,“我们操纵着教育制度、学徒制度和年轻人的人生阶梯,他们只能一步步地向上爬”[5]。这里的“我们”指的就是“前浪”,他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与规则来规范“后浪”的思想与行为,以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去教育、引导、塑造“后浪”,使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追随者与拥护者。

当然,当这种教育、引导、规范的方式不被“后浪”所接受,往往会引发相应的代际矛盾与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可能以自我发展受损为代价,也可能会促进代沟的弥合,甚至是代际互动方式的创新与改进。

所以从代际角度,对同一事件、同一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观点,会因为双方现实的地位、能力、角色等产生明显的差异,因为不同代的视角、观点与立场不同。从代内角度,则会出现圈层之间的明显差别,因为大家的关注度不同,视角、观点自然有别。

从这次的“后浪”现象即可看出这种观点、态度与立场的不同,“前浪”往往认为视频非常励志,表达了“前浪”对“后浪”理解、肯定的包容胸怀。但“后浪”的表现更为丰富多元,有的认为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进行回应,不过只是一个宣传视频而已,生活照旧,无法改变现实的生活状态;有的认为需要重新界定青年,因为视频中所出现的镜头并不能代表整体青年群体的生活状态,所以对宣言所表达的观点表示坚决不认同;有的则认为自己没有要将“前浪”拍在沙滩上的无情,“前浪”也没有必要表现出讨好的姿态;有的认为我们不是“后浪”,只是浪腾奔涌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

“后浪”的各种回应也正体现了网络社会多元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尽管他们观点不同,但都是对自己所处的现实情境与状态的投射。从普遍意义上看,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成长条件,共享着一样发达的自媒体技术,但还是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生存环境,自然会出现观点与行为的差别;而代与代之间因为社会地位的现实差异,对同一问题出现观点与立场的不同则更是不言而喻。当然,如果拥有相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代与代之间出现思想观念的共鸣也是必然的现象。

3. 社会流动性带来的空间距离加大增强了代际疏离与隔膜

社会变迁的加剧和社会发展的提速必然带来人口流动的加快与频繁,从而形成代与代之间聚少离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的生活现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形成了大量留守在当地农村的儿童,他们成长的关键期缺失父母的陪伴,缺失父母日常性生活的直接参与,这种无法直接触碰的空间距离可能会减少代与代之间的日常矛盾与冲突,但是同样会带来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与隔膜,使血脉亲情中平添了不少的陌生感、疏离感与无奈感。

农村的空心化,不只是青壮年对故土的远离,同时还带来了新的一代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的缺失,以及隔代抚养与监护所带来的三代人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亲代之间的纽带,因为这种空间距离的阻隔不再像传统社会那么牢固与坚实。

贝克认为,现代社会是风险性社会,人们随时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风险,生活在不确定之中。现代社会除了风险性增加,社会的流动性也明显增强,使得这些处于流动状态的群体或个体生活和工作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而流动群体的主体更多的是被称为“后浪”的年轻一代,无论是异地求学发展,还是打工闯天下,他们往往面临着比“前浪”相同发展阶段更大的竞争压力和相对剥夺感,因为上一代人给他们提供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个体的人生际遇、成长经历不同,事业的起点与追求不同,使得他们拥有不同的发展基础与条件,从而带来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所以当代的“后浪”是异质化较强的群体,也是圈层文化丰富的群体,他们比以往的“后浪”有更强的自主性,考虑问题也较为现实与理性,与人交往也不仅局限于现实的强关系,更多是网络上的弱关系。

对他们同代人而言,空间距离已经不再是构成心理距离与隔膜的主要因素,而价值追求、兴趣爱好等圈层文化和“斜杠”生活更为直接地影响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与志趣相投的同伴建构那种息息相通的关系可以跨越空间的阻隔。但是他们与“前浪”之间的心理距离往往与空间距离有着直接的关系,其联结基础更多的是血缘、业缘、地缘,当然也有网络上的弱关系。

仅就血缘关系而言,尽管现在互联网发达,代际网络联系与沟通非常方便,但是代际空间距离加大使得双方无法日常性地、现实地参与到对方的生活之中,会形成双方交流的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对方的全部信息与真实状态,往往在相关问题的认知与处理上难以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可能形成相互之间的疏离与矛盾,也容易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固化,从而带来彼此真实相处的不适应。

“后浪”的决定不一定是“前浪”所认可的,也不一定会让“前浪”知晓;“前浪”的决定也不一定会让“后浪”认同并遵从,因为足够远的空间距离提供了更广泛的自我决定和想象的空间。尽管少了日常性的矛盾,但是却增加了相互之间的心理疏远与距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世界。空间距离的加大可能会使亲情更醇厚与浓烈,更可能使亲情更为淡然与冷漠,但不同代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独立性更强、依赖性变弱的特点。

三、网络社会代沟的发展趋向

网络社会新科技等生产力要素的发展必然引发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的变化,代沟亦会表现出新样态与特点。马克思认为,人们所进行的物质资料再生产不仅改变外在客观条件,也在创生着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自身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指出:

“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6]。网络社会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介的发展,同样在发展与改变着处于这样时代的人们,促使他们得以有新的改变,产生了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与新的沟通方式,不断创生新的话语与需要,也带来了代际关系建构力量的新变化。

网络社会的代沟与以往代沟的最大区别在于,“后浪”的主体性明显增强,他们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因为网络信息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可以随时参与的机会与载体,他们在与“前浪”关系的建构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彰显,玛格丽特·米德所言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到来。

1. 代沟呈现出普遍性与复杂性

与以往代沟表现不同,网络社会的代沟具有了线上线下混合的复杂性表现样态。拥有的信息技术不同、所使用的话语体系不同,网络社会的“前浪”与“后浪”之间的代沟较以往更具有复杂性与普遍性。玛格丽特·米德曾经指出,在电子化的交互沟通网络之中,“代际之间的这次决裂是全新的、跨时代的;它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7]。

网络社会使得代与代之间的广泛交流成为现实,代与代之间的沟通不只是限定于一定的现实空间领域,也不只是亲代之间,而是处于一定的现实空间和更为广泛的开放性网络空间,出现普遍性跨越亲代的代际文化的差别、观念的分歧、思想的差异、行为的不同等现象,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变得更加频繁。

代际传承最为核心的任务是价值观念与文化的传承,代沟形成矛盾与冲突的来源在于价值观念强化方式与“后浪”接受基础的不匹配,网络社会使得这种代际传承所面临的外在干扰因素更为多元与复杂,代际主流价值观念传承容易被网络信息所蕴含的多元价值观念所裹挟,甚至面临被替代与消解的可能。

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争会更加全面而经常,有的信息以更为委婉、隐蔽的方式出现,有的信息以更为高调、张扬的方式出场,那些明显的意识形态之争,一般“前浪”与“后浪”都会表现为一致性的立场和不同的表达,但是那种委婉、隐蔽的方式尤其是符合年轻人接受特点的网络产品对“后浪”的影响更为显在。即代际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传承面临着网络社会信息的开放性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方式之间的张力,而亲代之间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同时,网络社会使得人们将网络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实所存在的代际矛盾可能在网上得以呈现,而网络上的代际差异也可能转化为线下的矛盾,这种线上线下交互影响的状态会使得网络社会的代沟更为普遍且复杂。

2. 代沟被较广泛地接纳与理解

在传统语意上,代沟意味着矛盾与冲突,意味着双方之间的极度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不可调和。但是在网络社会代际差异性的存在会被理解为常态的存在方式,“前浪”对“后浪”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会逐渐习以为常,如此,“后浪”也会一定程度上尊重“前浪”提出的要求与表达习惯。尽管之间的差距与不同在所难免,甚至仍然会出现矛盾与冲突的现象,但双方基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了解与接纳代沟问题,这个基础与前提就在于双方相互沟通方式的转变。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认为,沟通行动的主要目的是达致双方的理解,而理解不只是语言学的表达,以及对相关话语达成一致性的理解,更在于让对方能够相互理解各自的意向。但网络社会的沟通有些是无法达成话语的一致性理解,但达成理解各自的意向是可能的,而且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端倪。“后浪”在网络信息平台所占据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如他们创设网络沟通交流的表情符号并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而“前浪”只能按照自己对符号的理解而应用,往往会出现错位式的交流沟通。

现实的情况是,代与代之间的网络沟通往往是“前浪”想当然地应用一些表情符号,自认为已经理解并表达清楚了想法,不少“后浪”能够了解并理解“前浪”的表达含义,但是他们并不解释,也不提出异议,相应非常热衷应用这些“前浪”不知道真正含义的网络表情符号,一是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更正,只要清楚对方的表达意思就可以了;二是他们内在的优越感得到了满足,他们比“前浪”具有能力与优势,他们能够包容“前浪”的“低能”,这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存在感。

显然,在网络社会,网络话语是形成代沟的重要方面,创设话语并频繁使用的主体是“后浪”,而“前浪”只是学习者与使用者,这种代际差异是越来越明显的存在,如果“前浪”不与时俱进,那么代与代之间因为话语体系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与隔膜更大;如果“前浪”能够与时俱进,就具有与他们网络对话交流的能力,尽管有差异,但还不至于失去交流对话的平衡。

所以网络社会尽管会出现网络话语的不断创制、更迭,可能造成加大的代沟,但是如果能够形成理解对方的意向,能够采用他者的立场去思考、面对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强化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这种立场与视角的转化,会使得“前浪”“后浪”的共情能力、同理之心明显增强,即使有代沟也是能够跨越的,和而不同的观念存在会被视为常态,人们对待代沟与差异更加开明、包容。

3. “代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小

代沟往往是代与代之间的差异,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发达,网络社会的代沟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前浪”与“后浪”的不同,同样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尤其是“后浪”之中会因为年龄的差异而出现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话语表达的不同。

不少80后、90后甚至95后感叹与比自己小两三岁的同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正所谓“三年一代沟”“一年一代沟”的说法。最明显的表现是:如果不事先习得比他们年轻的“后浪”的表达习惯与方式,就看不懂、听不明白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也很难与他们进行顺畅的交流,甚至会对他们的有些行为方式、话语表达感到不可理解、不可思议。

这种差异所存在的时间距离会变得越来越短,恰恰是与网络社会新媒体技术发展赋予“后浪”不断增强的主体性有关,也与他们处于热衷同伴群体交往、寻求自我认同的关键期有关,他们可以不断地创生与使用网络新话语,热衷于圈层文化的一些趋同行为。

所以,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代沟中的“代”会出现时间距离不断缩短的特点,“代”的含义会出现新的演化,即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与不同就如同两代人之间一样,如此差异的“后浪”与“前浪”之间的代沟可想而知,这也是网络社会代沟更加普遍与复杂的一种表现。

四、结语

“前浪”与“后浪”非常形象地再现了代沟的动态建构特征。网络社会“后浪”所处的多元价值观念环境及其对自媒体应用的自觉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性,使得他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与社会的机会增多、能力增强,他们具有创设网络新话语与利用网络创新创业的明显优势。他们同代人之间也成为差异加大的异质性群体,从而与“前浪”所具有的现实资源与权力优势形成了新的张力,使得代沟的普遍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更为显著。

网络社会代与代之间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仍会延续并加强,如何形成网络社会代与代之间的对话沟通模式与机制,如何应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与复杂意识形态之争的挑战,是网络社会代际关系建构与共同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后浪[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E%E6%B5%AA/49981848?fr=aladdin,2020-05-10.

[2][3][5][7][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98,82,75.

[4]林剑.论代沟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其意义[J].人文杂志,2014(7):1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作者:王玉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兼职教授,合作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