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国家级馆藏-油画(顶级收藏贴)

王玉琦《田野》80cm 112cm 

刘仁杰《夏至》54cm 43cm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96×130cm 1981

80年代初,四川涌现了一批追求现实主义精神的青年油画家,何多苓是其中之—。他1948年生于四川成都,青少年时代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与“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度过,1977年考入四川美院油画专业,1979年又考取了本院油画研究生班。艰苦的知青生活和人生体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曾先后完成了几幅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幅作品是他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在当时颇有影响。他借鉴了美国画家怀斯的感伤写实主义风格,刻画了一位孤独的农村少女的形象。少女神情专注,若有所思。她正处于充满幻想的豆蔻年华,她渴望春风带来新的希望。仰天而视的狗,直观前方的牛,以及画家不厌其烦精细描写的草地和衣褶,更加映衬出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情绪变化。研究生毕业后,他在成都画院开始了专业画家的生活。

常勇《选种》80cm 109cm

陈腾光《霞》141cm 106cm

刘遂海《凉山的春天》59cm 80cm


李霞微《湖上小店》125cm 136cm

贾向国《搓麻绳》78cm 98cm

罗中立《父亲》215×150cm 1980

1975年罗中立在大巴山区雨夹雪的除夕之夜遇到一位守粪的农民,开始构思,并于1980年创作了这幅作品,1981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获一等奖。罗中立借鉴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领袖像般的巨幅尺寸,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大巴山区的一位农民形象,具有充沛的情感和强烈的视觉张力。画中,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沟壑,干裂的嘴唇,只剩下一颗牙,已经破伤的手捧着一个旧瓷碗,模糊在阴影中的深邃目光中既有沧桑、温顺,又有企盼和希望。技法上,画家在颜料中掺入了一些颗粒,使画作中人物的皮肤看上去更加粗糙。画中这位饱经沧桑却又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和乐观的普通农民,是无私奉献自己养育儿女的父亲的代表。《父亲》冲破了原有美术观念和样式化的束缚,用真切的情感和平视的手法真实地揭示了人民的心声,这种真实的人性“美”,震撼人心,引起了社会对这幅画的关注,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响,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吴作人《齐白石像》 1954年

《齐白石像》是吴怍人的代表作品,堪称现代中国油画中富有民族气派的典范性作品。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吴作人此时正值创作的高峰期。画面上齐白石安坐在紫红色的沙发之中,宽厚的体魄及深色睡帽和虾青色大袍衬托出的鹤发童颜,显示出阅历深厚的老画家端庄安详的心境。而对于老画家的五官尤其是眼神的刻画,以及右手拇指与食指摆弄笔管的习惯性动作的绝妙处理……这诸多细节和整体造型相呼应,准确地画出了齐白石的气度和风采。没有过多地追求明暗块面和色彩冷暖关系变化的平光处理以及大片空白的运用,也与齐白石这位中国画大师的民族艺术格调极其相谐。从此作也可看出,肖像画“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的艺术规律。俄罗斯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札莫希金评价这件作品:“足以和列宾的《托尔斯泰像》相媲美”。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1984年

《塔吉克新娘》创作于1983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人们的精神空间得到释放,中国油画面临着新旧观念与东西文化的抉择、画面技法与思想内涵的抉择,整个画坛众说纷纭。此时,《塔吉克新娘》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格局。画中新娘恰在喜悦快要形成却终不必形成笑靥之前那耐人寻味的一霎间,给人以神色端庄而略带几分羞涩之感,充满了东方的审美情趣。同时作者对西方油画造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注重作品体积感,采用了侧光,加强明暗反差,在色彩上加强色块对比,凸显红色,直奔喜庆主题,从而营造强烈的艺术效果。将中国审美趣味的“意”与西方油画语言的“形”相融合,表现出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精神美、人性美,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这幅画也被当时中国油画界认定为“新古典主义”的开始。

何岸《西沙之晨》108cm 184cm

李鹰《草滩上》88cm 62cm

吴正斌《阳台》82cm 77cm

朴学成《建设者》128cm 94cm

曾正明 潘家峻《挽回失去的青春》100cm 102cm

张洪祥《村头》100cm 140cm

张文新《绣新衣》60cm 75cm

朱维民《黄昏》72cm 120cm

刘孔喜《布兰》61×50cm 1995


陈可之《又一春》140×116cm 1985

王元珍《凝神》116.7×91cm 1995


徐东林《金舟》105.5×135.5cm 1984


武德袓《正月》95.5×69.8cm 1982


闻立鹏《红烛颂》70.5×100cm 1979


王沂东《古老的山村》75×70㎝ 1983


唐一禾《“七七”的号角》33.3×61.2cm 1940

陈一峰《喜遇》103×105cm 1981

艾轩《诺尔盖冻土带》65×52.5cm 1985

宋惠民《曹雪芹》190×180cm 1984

宋惠民,1937年生于吉林长春。196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校任教,历任该院油画系主任、院长。此画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为其代表作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人类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自身却是一位历尽坎坷的悲剧人物。作品描写了丧子后的曹雪芹在西山的茫茫树丛中,作凝视沉思之状。满地的落叶与干枯的树枝营造了深秋悲凉萧条的气氛,烘托出了曹雪芹那哀伤与不平的神情。那磊磊巨石,会使人想到《石头记》,也是曹雪芹人格力量的象征。作者较为成功地运用了景语,刻画了曹雪芹这位穷困潦倒而才华横溢的文人形象

月色作者: 妥木斯

阿佤妈妈作者:孙景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