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豆 汤(散文)

绿 豆 汤
吴秀明
大学第一学期,趁着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我们同校6个老乡兼同学相约去找在省城读大学的高中同学玩。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们还是喜欢老乡尤其是中学同学结伴而行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所以彼此之间的联系除了书信就是靠舟车劳累了。
深秋的天空万里无云,天气还有点闷热。到了省城,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地来到省商业专科学校——那三个高中同学就在这里就读。
我们是早上9点半左右到达商专的。正是上课时间,整个校园显得格外安静。门卫大叔是个很不错的人,听我们说明来意后,马上让我们进去,可是他只知道该专业新生在前面那栋六层高的教学楼上课,却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一层。于是叫我们先在他的值班室耐心等候。
可是我们几个血气方刚的男同乡却没有这份耐心,又不可能一层一层一间一间地找过去。怎么办呢?人称“智多星”的小亮眼睛一眨,欣喜地说:“有了,咱们几个一起喊他们名字吧?”
“那不合适吧?三个人,难道要一个一个的喊吗?”
“是啊,再说他们正在上课,我们一喊不是影响到整栋楼的师生吗?”
“影响?难道我们要在这里等到他们放学吗?我的天!”
“要不,我们一起用方言喊着‘绿豆汤’三个字,保证他们会出来的。”小亮改口道。
“好主意!”大家异口同声地支持,全然忘记人家正在上课呢。
于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上午,一群激扬文字的天子骄子,站在一片空旷的操场上,大家用手掌卷成话筒,卯足了劲地对着前面一栋六层高的教学楼,一起用我们特有的小城方言喊道:“绿——豆——汤!绿——豆——汤哟!”,刚喊一遍,正要换口气再喊时,却见二楼到六楼的教室已经陆续有人走出来,然后趴在走廊栏杆处探身往我们的方向望——过后得知:他们全部是我们老乡。
而且,我们很快在四楼围栏处看到那三个同学啦!
“快看快看!‘绿豆汤’在四楼呢!”小亮差点就蹦起来了。
话音一落,只见那仨同学人头一闪,转身朝楼梯口奔去。我们稍一愣神,就见他们已从一楼楼梯出口旋出,往我们的队伍奔来。近前,往大伙儿肩膀一拍:“嗨,绿豆汤!”继而,彼此相视大笑,“哈哈哈!”……
就这样,凭着一句方言,我们轻易就找到他们。
方言即乡音。乡音是地域文化、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共同语言”,乡音应该是最大的共同语言,乡音是最好的沟通媒介,老乡的标识,无论两人之间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只要持一种乡音,就容易得到认同,事情也好办得多。
一次,我跟一同事出差到邻省省会,坐公交车时才发现彼此身上都没带零钱,又舍不得把10元大钞丢进票箱。两人不由得着急起来,正用着方言商量计策时,只见旁边一年轻帅哥拿出一块钱帮我们买了车票,然后走到我俩面前问:“你们是XX县的人吧?”我们吃惊地连连点头:“对哦对哦!”——他竟然是用我们当地方言问的。
他乡遇老乡,彼此皆惊喜!原来他是到这个城市来读大学的老乡。再深谈,竟然还是我教到的那一届的学生(只是没在我教的班级)。哇哦!世上巧遇之事确实不少呢!不过,这次巧遇可都是因了乡音咯。
一方水土一方音。
乡音,从小伴我们成长,给过我们温暖关爱。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时,一声乡音能让你如同找到归宿一般,想起家乡,一声乡音就生生把不认识的彼此拉近了。乡音,暖暖的,仿佛心里的烛光。
正如一句“绿豆汤”的方言一出口,凡周边有当地人物皆会接口应答一样,惊喜中带着热情,亲切中带着温暖……
这就是乡音的魅力啊!
亲切的乡音,永远有着永恒的魅力。无论身处何处,一缕乡音,往往能够拢住一乡之人,甚至一国之民。
少小离家老大回,不变的是乡音。多少海外侨胞,凭着一腔悠远绵长而浓厚的乡音,把母亲祖国牢牢记在心中。
一句“绿——豆——汤”,唤起多少人的乡恋情怀!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吴秀明(笔名:子非鱼也),中文本科毕业,福建省中学高级教师,县作协会员,中乡美平台和《中国乡村》杂志散文审编室编辑,冬歌文苑工作室责任编辑。爱好旅游、读书和写作,有各种文学作品和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于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时有作品获奖。
感恩遇见,感恩所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