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篆刻打基础:清代,篆刻史要记这些

我们学习篆刻,在秦汉印之后,必然会接触名家印,而现在所谓能作为样本的名家印,也大多就是清代印。因此,清代名家印在篆刻学习中,比重尤其大,今天就说说清代的这些名家,而清代的篆刻史,其实就是这些名家来写就的。

一、清初期、中期

我们知道,明代的篆刻是由五大流派为主的,上节已经讲过,清初期与清中期能与明代五大流派对垒的,其实只有三派:徽派、浙派、邓派。

1、徽派

在徽派名头之下,要记的是这几位:

(1)程邃,安徽歙县人,字穆倩,号垢道人,严格的说,程邃算是明代人,他明末在南京住了十多年,篆刻已在较突出的成就,而入清之后,程邃移居扬州,为什么移居扬州呢,因为清代第一任扬州的行政长官就是那位写《印人传》的周亮工,清初的扬州民生凋敝,疮痍满目,周亮工到任后想尽一切办法恢复民生,因此,清初的扬州很快恢复了繁荣,这就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聚集扬州,孔尚任(就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的正宗后代)说:“广陵为天下人士之大逆旅,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盖如百工之居肆焉。”程邃来扬州当然是为了谋生,其实这位安徽人还是个反清义士,他在扬州活动期间组织过反清活动,他的“垢道人”称号,其实就是不“清”的意思。这跟石涛的“大涤子(”洗清“之意)、苦瓜和尚(青皮红心)”等号有异曲同工之趣。清初的有志文人,大部分是不愿意事清的。

程邃的篆刻,并不沿袭文何旧习,而是白文印径取汉法(文何也是学汉,程邃大概是想,我何必再隔一层),朱文印则以《款识录》大小篆入印(这其实是早期的“印外求印”),因为以大篆入印,文字自然不可能整齐划一,必然是离奇错落的,但正因如此,在借用朱简的碎刀技法之下,程邃的篆刻风格就是苍浑古拙(入印文字够古,刀法也是斑驳生姿的),淳朴厚重的,如:

(程邃之印)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

(一身诗酒债,千里水云情)

程邃既有篆艺,又有气节,因此追随者甚众,此后有黄吕、汪肇龙等都沿着程邃的印风发展,由此形成了徽派印风(程邃是安徽人、黄、汪也是安徽人,同乡),有一部分学者还所此后的董洵、巴慰祖、胡唐、王振声等四人也列入徽派,称“歙四家”,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只是后来的浙派诸家、赵之谦等人提到清初印坛时会提到这些人,因此简单记几个名字。甚至连“歙四家”也是有争议的,初学者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特别的派别需要记一下,他们的印风大致也是程邃一脉的徽派,这个派别叫“四凤派”,其实印风还是徽派风格下的,但比程邃的徽派更加“精雄老丑”,这一派的代表印人是高凤翰、沈凤、高翔(凤岗)、潘西凤,因为名或者字里都有“凤”字,因此这个派就叫‘四凤派“,四凤派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凤翰,他在55岁时,因冤入狱,备受折磨,致使其右手完全残废,但此后,高凤翰改为左手刻印,作品更加风格老辣,雄健古朴,因此,新学印的朋友,再不要说,自己老了如何,55岁仍然可以从头开始,怕什么!看两方高凤翰的作品:

(借持螯手续翰墨缘)

(雪鸿亭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程邃借鉴了朱简的切刀,但徽派浑厚朴茂的印风主要还是以冲刀完成的,创作学习方法还是印中求印的,即,基本上都是从秦汉印、古玺印中取资,古印中有的文字拿来入印,古印中没有的文字,一般不敢乱用。

2、浙派

真正以切刀立派的是乾隆年间的丁敬,他是浙江钱塘(就是现在的杭州)人,他开创的门派就叫浙派,这是一个发展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大流派,在中国印坛风靡了一个多世纪。

丁敬,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后面篆刻史上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指这一位大师,其实丁敬的篆刻是承接四凤派的,但丁敬是位极富创新精神的人(宗师都是有创新精神的人),他在论印绝句里说:“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汉印确实很好,但不可以墨守,墨守就会走向僵化,因此他认为六朝唐宋以及元明印家的风格也能化而入印,变而出新,并由此开宗立派。浙派最大的特点是刀法,丁敬继承并发展了朱简朱文碎刀短切的刀法,并进一步发展成浙派风格,行刀波磔而进,锋棱毕现,由于这种刀法形成的线条古拗曲折,因此作品表现出极强的金石味。丁敬之前,中国印坛因为对于工艺水平的高度追求,已渐露工艺化的颓势,丁敬的出现,使中国印坛避免走向极度工艺化的死胡同,因此随后又出现了跟随丁敬印风的蒋仁、黄易、奚冈三人,与丁敬一起被称为“西泠四家”,再后来又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四家被称为“西泠后四家”,八人又合称“西泠八家”,现代中国印坛最大的印社团体就叫西泠印社,可见浙派影响之巨,此后还有一些印人,也算是浙派的,只是名在八家之外,影响小得多。如张燕昌、胡震等。我们来看一下浙派的作品:

(丁敬:丁敬身印)

(蒋仁:真水无香)

(黄易:茶熟香温且自看)

(奚冈:龙尾山房)

(陈豫钟:文章有神交有道)

(陈鸿寿:问梅消息)

(赵之琛:雷溪旧庐)

(钱松:余事作诗人)

浙派流行期间,徽派影响日渐式微,趋于消亡,直到邓石如出现。

3、邓派

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号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邓石如受程邃影响,也算徽派,但由于他的贡献太大了,在徽派里算是奇品,作品有他区别于徽派的明显特征,独树别帜,因此,后世称他创立的门派为“邓派”。邓石如最大的贡献是“印从书出”,邓石如被高时显认为是“完白承穆倩破碎之极,致力斯冰,以雄浑出之”,这是后话,但却是准确的,邓石如的篆刻得益于他的书法,他的书法被赵之谦认为是:“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邓石如利于书、印相通的艺术规律,探索出了“印从书出”的艺术道路。

我们为什么认为邓石如重要,就重要在这一点,他由此完全可以称作中国篆刻的转折点。在邓之前,印人们只能从前人印章中取得文字材料用以入印,在邓之后,印人们终于摆脱了这个限制,开始以风格各异的篆书入印了,印人有什么样风格的篆书,就有什么样的印章风格,印坛由他开始百花齐放了,再也不用担心走入工艺化过重的死胡同了。

另外,邓派的刀法上,虽然都是冲刀为主,但邓派与徽派的涩刀不同,邓派行刀如笔,作品风格婉转流畅,婀娜多姿。后人评其作品“刚健婀娜”,金石意与书意在邓石如手里完满统一。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作品:

(意与古会)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邓派的传人中,最有名气的当然是吴让之。

吴让之,原名廷飏,字熙载,让之是后来为了避清穆宗载淳的的讳改的。吴让之原曾是刻竹艺人,因此刀法精熟,又加自小喜弄石刻印,自言曾在15岁后临摹汉印达十年之久,后又临近世名家,他步入印坛时,邓石如已去世,但30岁的吴让之“始见完白山人印,尽弃其学而学之”。不过学问学到身上就是艺术习惯,他可能想弃也弃不掉,因此,吴让之的篆刻功夫,要比他所敬慕的邓石如更加高超,他不仅解决了邓石如没有解决的以印人自己篆书入白文印存在的问题,使“印从书出”理论完全完善,还使篆刻刀法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当代篆刻名家韩天衡称他是“……精湛而随意的用刀给镌刻后的点画以内涵丰富、丰看不厌的生命力,似‘屋漏痕’,似‘折钗股’,故后之宗邓者大抵以吴为师”,其实这里的“后之宗邓者”最典型的就是篆刻大师吴昌硕。这里先不多说,先看一下吴让之的作品:

(惧盈斋主)

(迟云山馆)

邓派的传人里还有几位较优秀的,分别是吴咨、徐三庚,这里先略过不讲,大家可以在我另一个系列文章《印人传》里找他们的介绍。

二、晚清

中国篆刻在晚清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潮,代表的印人是这几位: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如果把齐白石(生于晚清)也算晚清人,则还需要强化记忆一下齐白石(其实他算民国印人) 。邓石如探索出来的“印从书出”加上晚清乾、嘉以来的金石研究成果,使印人们有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古文字材料,印人们有了印内、印外“两条腿”走路的机会。

1、赵之谦

首先要提到的印人是赵之谦,字益甫,号冷君,后更字为撝叔,号悲盫,浙江绍兴人。赵之谦因为是浙人,因此学印先从浙派学起,17岁后从师学金石文字,又接触秦汉印,后来又转学邓石如风格,大概在34岁左右,他的妻女死于太平天国战乱之中,这对赵之谦刺激较大,他开始了他“印外求印”的道路,开始“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他用战国泉币、秦汉碑版、权诏、镜铭等文字入印,并由此融会贯通,自成面貌。赵之谦由此成为“印外求印”的典范,也是有史以来“印外求印”最成功的一侠印人,他曾声称“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他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徽浙邓之外,又开出了新路。我们也看一下他的作品,这两方全部是近年来拍卖高价成交的印作,拍卖价一方500多万人民币,一方1000多万人民币,但赵之谦临死之时,连棺椁都是乡人帮忙筹措的。

(赵之谦印,这一方拍卖成交价500万以上)

(为五斗米折腰,这方拍卖成交价1000万以上)

总之,赵之谦是个牛人,后世的篆刻大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影响,只是他后来把精力转向了做官,晚年极少刻印,一辈子刻了不到400方印。

2、吴昌硕

晚清篆刻不得不提吴昌硕,吴昌硕,初名俊,字俊卿,后以字行,更字昌硕,号苦铁、缶庐、老缶等,别名别号极多,暂不列举了,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少时曾致力金石,跟大金石家、学者、书法家杨岘(xian四声)、俞樾学习,课余以篆刻自娱,初受浙派影响,兼及汉印,后受邓石如影响,以自家书法入印,把自己写有心理的《石鼓文》运用于篆刻,遂独成一家,同时他又受赵之谦影响,走“印外求印”的路子,所涉资料比赵之谦更广,封泥、砖瓦所特有的浑朴苍莽风格是吴昌硕的主流风格,因为这种风格更易与他自己熟习的石鼓文气自息相通,得古拙、养大气,终成斑驳高古、雄浑苍劲的自家面目,后人也称其及后来学吴的印人为“吴派”,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作品:

(双梧桐馆)

(海日楼)

3、黄牧甫

晚清另一位印外求印的重要印人是黄牧甫,黄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晚号黟山人、倦叟等,安徽黟山人。黄牧甫学汉印,印中求印,又学赵之谦印外求印,以汉印为根基得其平正,复又参法秦权量诏版与两汉吉金文 字,融入险绝、灵动的机理,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看似平淡无奇,但又往往通过恰当的夸张,达到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汪关没有做到的,赵之谦没有做到的,在黄牧甫这里都做到了。黄氏弟子李尹桑称他跟赵之谦的区别时称:“悲盫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在吉金;悲盫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这里的吉金是指金属器皿文字,如钟鼎文 、诏版文、权量文 、货币文、铜镜文等等,特征是光洁、挺劲、娟整,华美。后世称黄及学黄印人为“黟山派”。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作品:

(古槐邻屋)

(曼青)

晚清印坛,除赵、吴、黄之外,还有胡鑺为较有成绩的一位,先知道有这位,不细说了。晚清以后印坛,说民国时期的近代印坛,其实被这三家印风三分天下,名家辈出,但均是这三家印风的延续,邓散木在他的《篆刻学》里称他的恩师赵古泥为“赵派”,其实赵古泥是吴昌硕的弟子。与这三家争雄的还有另一路印人,就是“西泠印社”一派的浙派印人。民国最优秀的印人当属齐白石,只是今天的内容主要讲晚清,齐白石以后专门说,齐派风格易学难精,亦不太适合初学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