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国际铁路的舆情分析(2019年度)

缅甸《伊洛瓦底》新闻杂志关于中缅铁路的报道分析

刘 学

摘 要:中缅国际铁路的建设对中缅双方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作用,而其战略意义如何通过缅方媒体报道传递给缅方公众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对缅甸新闻杂志《伊洛瓦底》中有关中缅铁路的33篇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该媒体集中于报道该铁路的政治影响,且由于受西方通讯社观点影响,认为中缅合作沟通不畅、中缅合作中中方的收益更大。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国内媒体加大解释性报道的力度、增加缅方民众接触中方媒体的渠道、积极和缅方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媒介资源共享。

关键词:中缅铁路;《伊落瓦底》;内容分析

中缅国际铁路北起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南至缅甸仰光,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将加强东盟国家,特别是缅甸与中国西部地区的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更将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另一方面将为中国打通另一个石油进口的渠道,化解中国石油进口运输过度依赖马六甲的困局。

然而,由于该铁路涉及到多方利益纠葛,项目进展曾出现多次暂停、推缓、继续磋商甚至接近取消的情况。而随着2018年10月份中铁二院与缅甸铁路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这一标志性事件出现,中缅铁路建设终于走出了之前停修的窘境,并于从2019年1月6日开始正式启动勘测工作。

本文通过对缅甸本土新闻杂志《伊洛瓦底》关于该铁路报道内容的分析,试图了解缅甸媒体是从什么角度去报道中缅铁路、相关报道中有怎么样的报道倾向、并且反映了什么问题,以对外传播的角度去分析相关报道背后隐藏的议程主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伊洛瓦底》(irrawaddy)是由伊洛瓦底出版集团(Irrawaddy Publishing Group, IPG)用英语和缅甸语两种语言出版的新闻杂志,在1992年由缅甸流亡者在泰国创立,从一开始就对缅甸政治表现出一种独立的立场,被认为是缅甸最早的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闻出版物。因其立场的独立性和深入的政治分析特色,它的新闻经常被国际媒体作为可信赖的信息来源予以引用,本文将它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缅甸媒体对于中缅铁路建设的态度。

在《伊落瓦底》新闻杂志网站irrawaddy.com搜索框中选择以“China Myanmar Railway”为关键字、选择时间范围2016年到2019年5月进行检索,获取了相关报道56篇。通过逐一阅读甄别,排除娱乐社会新闻和广告,最终获得33篇新闻报道作为此次内容分析的样本。

(二)类目建构

本研究以篇为单位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的时间段

分析报道的时间段,是通过分析媒体报道在“中缅铁路”进程反复时间段内的频率变化、正负面情况、报道内容等来判断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时间段分为为(1)“2017年5月前”;(2)“2017年5月-2018年6月 21日”;(3) “2018年6月22日-2018年10月”;(4)“2018年10月-2019年1月5日”;(5)“2019年1月6日后”五段,具体划分原因见下图。

2、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是指所选样本中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本文将报道的主题具体分为:(1)“中缅铁路”知识;(2)铁路的战略作用;(3)铁路的政治影响;(4)铁路的经济影响;(5)铁路的文化影响;(6)铁路的生活影响;(7)其他。

3、报道类型

报道类型是指新闻报道的体裁,根据一般新闻报道的类型,本研究将所有报道分为(1)消息;(2)通讯;(3)评论;(4)深度报道;(5)解释报道;(6)图片视频新闻;(7)其他。

4、报道倾向

报道倾向是指报道所站的立场。根据对样本内容的研读,针对“中缅铁路”的特点,报道倾向分为四类:(1)正面;(2)中性;(3)负面;(4)无法辨识。

二、主要研究发现

(一)报道的时间段分析:《伊洛瓦底》随着项目进展情况的变化,报道内容也显示出了明显倾向性。

根据以上中缅铁路项目的重要时间节点来观察《伊洛瓦底》对于中缅铁路的相关报道频率,可以发现:在2017年5月,《伊洛瓦底》在中方提出中缅铁路的可行性研究意向之前,仅有1篇报道里提及过相关内容;在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21日,中方提出研究意向到缅方对可行性研究批复通过这段时间里,出现了8篇评论对该铁路带来的影响和项目情况进行了讨论,且都为正面报道;在2018年6月22日至2018年10月缅方对该项目批复和正式签署可行性研究方案这段时间里,出现了7篇评论对项目可能给缅方各方面带来的利弊进行了讨论;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5日签署可行性方案到项目正式启动这段期间内,出现了9篇报道集中对缅方在铁路建设中负担沉重的债务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而2019年1月6日在勘察设计正式启动后,出现了8篇报道对铁路建设中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进行了分析报道。因此可以看出《伊洛瓦底》是随着中缅铁路建设的热度来报道相关新闻并展开讨论的 。

(二)报道主题:集中于“中缅铁路”的政治影响

通过对33篇新闻报道统计,发现报道主题关于“中缅铁路”的政治影响有16篇,占比48%;经济影响9篇,占比27%;关于“中缅铁路”知识和铁路战略作用的报道共2篇,占比0,6%;关于其他的主题的6篇,占比18%。

缅方媒体关于“中缅铁路”的报道过程中,主要集中于“铁路政治影响”的报道。通览此类报道,主要向受众传递的是“中缅铁路”修建将会给缅甸带来国际政治上的影响,报道内容集中于中缅双方的“政治博弈”上,通过大量陈述铁路修建对其国内的政治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来表达除对铁路修建的美好憧憬,更有着深深的忧患倾向,如在《分析:随着更多的一带一路项目被废弃,缅甸的“债务陷阱”警报上升》这篇报道里多次将修建中的债务问题归因到中国对缅甸的政治控制上,更是提醒缅甸要小心附加条件,以维护主权和国家利益,更是将合作建设直指政治意图。

其次是关于中缅铁路的经济影响的报道,此类报道内容集中关注修建铁路给缅方带来的经济问题上,报道内容对中方的负面评价信息较多(如在《立法者敦促对中国铁路采购进行审查》中警告政府要对从中国购买的机车进行全方面的审查;在《分析:与中国的缪斯——曼德勒铁路协议引发债务,冲突恐惧》中指出缅甸经济已经重新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来为自身利益所服务;在《作为国家参赞准备北京论坛的BRI的谨慎态度》报道中倡议国家要立法来确保自身利益,多次出现“危机”、“谨慎”、“冲突”、“风险”等字词,一方面透露出对缅方经济情况无法承担铁路修建的担忧,另一方面又透露出长期债务问题导致缅方经济发展放缓的忧虑;“中缅铁路知识、铁路战略作用”这类报道排在第三,是向受众传递铁路的建设进展及具体规划等客观信息,具体内容较为客观。最后是其他方面,此类报道虽然提到中缅铁路,但整篇报道多是以中缅铁路为一个引子,牵扯出军事、国际关系、城建水平等问题的报道。

(三)报道类型:以评论为主要类型

统计发现,在33篇关于“中缅铁路”的新闻报道里面,通讯类10篇,占到了报道总数的30%;其次消息类新闻报道5篇,为样本总数的15%;评论11篇,占比33%,;深度报道6篇,占总数的18%,其他1篇。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评论类与深度报道类居首,合计超过了总体报道的50%,说明《伊洛瓦底》是一个比较有自己态度和观点的杂志,对于重大事件都希望通过自己独家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并开展议程设置去影响其受众。文章内容多是关于“中缅铁路将给缅方带来的政治、经济、债务影响”如:经济影响类文章《参与新仰光市的中国公司在国外有很多争议》中多次提及中国公司在国外项目中存在巨大争议;在《国家参赞誓言对缅甸所有BRI项目进行适当审查》中,专家们质疑缅甸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情况,并对债务陷阱有所担忧;在政治影响类文章《北京敦促政府推动中缅经济走廊滚滚而来》中,缅方国务委员表示项目需要按照缅甸可持续发展计划实施,并应支持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看东方政策是好的,但需要一个平衡法案》中指出缅甸应终始符合国家利益采取谨慎和慎重的态度;债务影响类文章《分析:与中国的缪斯 - 曼德勒铁路协议引发债务,冲突恐惧》《分析:随着更多的一带一路项目被废弃,缅甸的“债务陷阱”警报上升》等,持续关注债务对缅甸的影响。深度报道则如“缅方将对中方项目情况的疑问”等。从此可以看出,新闻报道“中缅铁路”多集中倾向于对缅方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进行讨论;其次是消息,这类报道是向受众提供最及时最新鲜的关于“中缅铁路”的动态新闻和一些陈述性报道;而图片、视频新闻和解释性报道在这33篇样本里没有出现。

(四)报道倾向: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

从报道倾向的统计结果来看,“中缅铁路”的相关报道均以正面为主,占到了绝大部分,为13篇,占比40%;中性11篇,占比33%;负面为9篇,为27%。

正面的报道主要是由“铁路”这一特殊事物本身所决定的,究其原因,“中缅铁路”的建设、开通所带来的影响,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有重大作用和意义的,这也是正面报道占到绝大多数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在任意一篇讨论到相关内容的原文中都有提及,如《缅甸将考虑中国经济走廊的低息贷款》中明确指出了铁路建设对其国家的重大正面意义;在所有文章中,中性也占到了很大一部分,它们在报道过程中以一种很中性、理性的口吻在叙述相关事实;另外还有一部分文章属于负面向度,它们更多的是集中于对建设过程的质疑和对缅方债务的担忧,此部分原文均在前面部分有所提及,所以不再展开详述。

三、问题与建议

自古以来,中缅作为友邻国家,中缅一家亲的观点在缅媒的潜意识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自中缅经济走廊深度建立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已逐步成为中缅两国人民的共识,加之中国国力日趋强盛,也使得中国在缅媒报道中是以“中国是缅甸友好和有力的合作伙伴”的传播议程为主。总体而言,缅媒的报道影响着中缅铁路的发展和缅甸社会各界对中缅铁路的认知与态度,这是主旋律。

但通过对《伊洛瓦底》关于中缅铁路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到缅方媒体在报道中暴露的问题如下:

(一)受西方通讯社影响,认为中缅合作更有利于中方

缅媒在报道中主要报道缅方的看法和观点,但前文也分析到,杂志也引用了西方通讯社的稿件的观点,因此也受到西方通讯社的影响。如《分析:与中国的缪斯——曼德勒铁路协议引发债务,冲突恐惧》《分析:随着更多的一带一路项目被废弃,缅甸的“债务陷阱”警报上升》中表露出“中方贷款利率过高、中方倡导合资方式不利缅方、中缅铁路贯通后给中方带来的经济意义更大”等观点,而对中方的解释回应鲜于报道。这样的偏颇报道会给缅甸社会带来误解,导致受众的观点与事实出现偏差,事实上中缅铁路的贯通对缅甸同样意义非凡,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二)报道反映出中缅合作沟通不畅

从缅方媒体的报道中发现中缅双方还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2019 年 2 月19日《国家参赞誓言对缅甸所有BRI项目进行适当审查》的报道中称:“需要对北京‘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进行彻底审查,以评估其对国家和公众可能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这一事件暴露出中缅合作中双方存在的交流不畅,特别是缅方对中方的信任不足导致误解不断。未来双方还应加强沟通,增强互信,建立全面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夯实两国间的合作。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国内媒体在对中缅铁路进行对外报道时应做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加大解释性报道

由于中缅铁路的修建不仅牵扯了中缅双方经济、政治、生活等诸方面利益,甚至部分问题还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等内容,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很多媒介素养不足的受众无法抓住事件进程的关键点,加之某些媒体不公正报道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中缅两方的合作,这样必然导致出现观点与事实偏离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进行解释回应的话,将会对双方的合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中方媒体应主动从层层表象中剥离出事实,从不同侧面对相关事件多加解释,表明立场让受众能通过具体的解释性报道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情况。

(二)增加缅方受众可接触的中方媒体渠道

当前缅方大部分受众对中缅铁路相关消息的了解,主要依靠缅方本土媒体的渠道,而由于立场的不同,必然导致了一些缅方媒体在报道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议程设置,其中一些内容难免对中方的立场有恶意的揣测,缅方受众也难免受到影响。因此中方媒体应增加缅方受众可以接触到的媒体渠道,并借这些渠道来进行解释性报道的分发,将事实和具体情况摆在受众面前,让受众了解事实的真相。就当前来讲,新媒体应当是我们的优先选择。

(三)中方应和缅方本土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相关媒介资源共享

由于缅方媒体较中方媒体而言,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资源不足等缺陷,因而在新闻资料的接触上有着先天的不足,而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他们往往选择参考国际大通讯社的报道,而国际大通讯社即西方通讯社,又往往对中国报有刻板印象,这样就导致了其新闻报道中出现对中国不够友善的西方立场。面对这种情况,中方媒体应积极与起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相关事务的资料共享,这样可以减轻缅方因资料不足的限制而导致报道偏颇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齐宿娟. 新媒体环境下高铁认知与传播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2]周宏刚. 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王菲.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铁路通道布局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8,40(04):13-17.

[4]陶云.泰国主流媒体对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报道分析——以《泰叻报》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9(07):17-19.

[5]左为.选“点”布“线”——从中西媒体关于高铁建设的稿件谈经济报道的构架[J].对外传播. 2013(04)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21

作者简介:刘学,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