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正确激活孩子的内在动机,实现孩子的自主学习

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家门口嬉闹,老人觉得很吵,很想把他们赶走。于是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给了孩子们每人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来到这,让这变得很热闹,我也感觉自己年轻了,这些钱是给你们的奖励。”

收到钱的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的喧闹。老人拿出15美分,解释说自己收入有限,只能给他们这么多——虽然比之前少,但也还不错,孩子们高兴地收下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孩子们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说:“你知不知道我们在这里玩的多辛苦,竟然才给5美分!”,然后,他们发誓再也不会来为他玩了。

于是,老人重新获得了宁静。

这是一个关于“内在动机”的广为人知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最开始玩耍是出于内在动机,所以他们玩的很纯粹,也很开心,但是后来他们的内在动机受到了外在奖励的污染和干扰,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丧失了玩耍的初心,放弃了玩耍。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的评论区和后台私信中,焦虑孩子学习问题的家长占比最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都是因为其内在动机没有被激发或者被伤害所致。伤害的原因和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不恰当的批判、指责和不合时宜的奖赏——而惩罚与奖励,恰恰是家长们最常使用的方式。

研究内在动机的心理学家中,爱德华▪L▪德西是最著名的一位,他是社会心理学的知名学者,他与合作者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决定论”,推翻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奖励是激励行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在心理学领域影响甚广,而该理论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内在动机”,而我在得知德西的作品被翻译并引进中国的第一时间,就买了这本《内在动机》。

1969年,德西还是一名博士生,当时他非常痴迷于一个问题:小孩子在出生的前几年,往往对外界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外界的知识,可是,为什么到了学校,那么多的孩子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呢?

带着这个困惑,德西开始了自己的研究,探索内在动机这个命题,成为了他一生研究的课题。作为有数学背景的心理学家,德西对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和探索,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与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很多科学实验,最终德西得出结论,一些被提供报酬的人,不再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是说,外部奖励反而会损害内在动机,不仅是奖励,其他的研究者还发现,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外在的监督和评价都可能会破坏内在动机——这实在是一个跨时代的发现,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思想“行为主义”,即认为人们的行为是被动的,要么追求奖励,要么避免惩罚。

德西和瑞安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即自主、胜任和联结,满足了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够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的投入某些事件,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根据德西的内在动机理论,想让孩子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从自主,胜任和联结这三个方面做功——我们经常说,家长要对孩子使用恰当的抚养方式,所谓“恰当”,就是恰到好处,是将力气使用在最适合的地方,而大多数家长惯常使用的方式是指责,挑剔,惩罚和不恰当的奖励,这实际上是将力气用错了地方,结果就是费力却不讨好。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将着重谈一谈影响内在动机最主要的因素——自主。

01 自主与控制:奖赏会伤人

与自主相对立的,莫过于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惩罚和奖励其实都是控制的两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励的时候,是否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操控孩子,希望他能够经常做出这样的动作?需要指出的是:奖励本身其实是一种正向的关注和引导,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人们使用奖励的方式。

举个例子,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希望孩子多做家务,于是跟孩子商定,刷碗将获得多少钱,扫地获得多少钱,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促使孩子多做家务。但是家长会发现一个现象:就像文章最开始的故事中的孩子们一样,当孩子为钱而做家务时,他们会很快丧失对于劳动的积极性,比如孩子可能会说:“我不想挣这个钱,所以我不做家务。”而这个时候,家长会勃然大怒但同时又无计可施。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没有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享受劳动的成果,而是将注意力都放在了金钱上,而物质的奖赏作用永远都是有限的,当物质满足到达一定程度,其激励作用必然受损。

而从人的本性来说,包括孩子在内的任何一个人,本性都是热爱劳动的,因为劳动会让人产生价值感,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体验,这种价值感和成就感,绝不是单纯的金钱所能比拟的。所以很多家长都从一些教育的文章当中学会了赏识教育,但是却不知道赏识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赏识孩子的是孩子积极努力的品质,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却将赏识的重点,放到了最终的结果上,这种来自于家长的短视和功利,极大的损害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提出的“奖赏会伤人”结论的根源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来自外界的控制,都会以相应的程度破坏一个人内在的自主性。

02 如何促进自主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家长所最关心的问题大概就是应该如何做才能够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德西从以下5个方面给予了解释:

  • 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 设定支持自主的界限

  • 确立目标和评估绩效

  • 给予奖励和认可

  • 识别障碍

结合工作中的经验和德西给出的5条注意事项,我重点谈一下在“如何促进孩子自主”这个问题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事项。

很多具有绝对化思维的人,特别容易将界限与自主完全割裂,比如之前全然的控制孩子,现在给孩子全然的自由,但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德西指出,支持自主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提供选择”,事实上,很多家长因为不恰当的抚养方式,并没有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当家长认识到“自己以前管的太多”的时候,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什么时候学习你自己说了算,反正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这对于孩子来说,会感觉到不知所措。

正确的方法是给孩子一些引导,并提供一些选择,比如问孩子:“你自己是如何安排的?”,“回来马上写还是吃完饭写?”,“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等等。对于缺少自主安排时间能力的孩子来说,家长不带控制的引导和选择,让他们感受到更明确的方向。

提供选择的另外一个维度是,家长可以让孩子自主参与到对自己事情和家庭事物的讨论与建设上来,这是一个锻炼孩子自主思考与安排事物能力的过程。当孩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实际上就很大程度的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会更具有主人翁精神,这个时候,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控制欲,很多家长会不自觉的采用“假民主,真控制”的方式,总是试图引导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思考和行动,比如,孩子已经提出想要在周末的第二天写作业,家长又会接着引导孩子说:“如果第一天就写完就更好来,这样你后面一天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玩了。”——家长的这种控制欲会被孩子敏锐的捕捉到,并拒绝再参与这个活动。

此外,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困惑:完全不管孩子也不行,管呢,又容易让ta反感,效果也不好,因此不知所措。家长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明确一点:在给孩子设立边界时,表达界限的方式至关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边界很重要,但如何划定边界更重要。

比如家长如果用很强硬的态度说:你可以在沙盒里玩沙子,但是不能把沙子弄到草地上——表面上看,这是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也划定了界限,但这种方式依然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控制,并激发逆反和好奇。

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是很重要的,比如向孩子解释沙子可能会使草地枯萎死亡,而且下次再玩的时候,沙盒里可能就没有沙子了——这样让孩子遵守规则就会容易的多。

除此之外,家长在设立规则的时候表达对孩子的共情也非常重要——比如让孩子知道,妈妈知道孩子可能想把沙子到处乱扔的欲望,并对此表示理解。

所谓自主,其实核心就是心甘情愿的做某事,这件事是ta自主、自发的选择,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做的。那么,如何心甘情愿呢?首先就是要情绪愉悦——当家长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共情时,再以恰当的方式为孩子树立界限,同时在不伤害孩子和他人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目标——这种情况下,孩子大多数对于遵守规则会表现的比较顺从。

很多家长不明白其中的奥义,却将为孩子树立规则困难的”锅“甩给孩子,说自己的孩子难管教,不听话,这实际上是家长的无能。

德西的这本《内在动机》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其实核心表达的意思就是两个,第一,只有内在动机才是一个人向前发展的内驱力,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持续的动力,第二,如何保护和发展内在动机。

德西举了很多公司管理的案例,但我更愿意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它,其实不管是公司管理,还是家庭教育,其核心本质都是一样的。老板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家长也需要用科学的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内在动机。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家长们所做的”功“方向是反的,这会导致家长做功越多,孩子问题越大,从某种角度上说,什么都不管的家长也许比事无巨细但又完全管错了方向的家长,能有更大概率培养出健康人格的孩子。

当然,如果能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能深刻的理解育儿理念的精髓,以恰当的方式抚养孩子,那也许家长们会发现,抚养孩子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真正的难,不在于辛苦,而在于用心的体察,尤其是在相处细节的具体把握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