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最小众的元曲,很短,读完却很暖!
江天晚霞,舟横野渡,网晒汀沙。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赵显宏《满庭芳·渔》
时常怀念在家吃的每一顿饭。你的喜好,家常小菜都知道,无言的爱意,都散在粗茶淡饭里,秋深,天冷,傍晚路上,闻到别人家里飘出来的饭菜香,妈妈那句“吃饭了!”就会回响在耳旁。
以前,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还偶尔挑剔,“青菜放油太多了!”“汤又做得咸了!”
如今,回到家总是空荡荡的,自己买菜,自己做菜,然而搭配再讲究,日子长了,也总觉得差了些滋味。
时隔多年,这才发现,幸福原来是那样简单,是跟家人吃的每一顿饭,不需要多么丰盛,只要坐在一起,就很温暖。
热热闹闹,总有欢笑 江天晚霞,舟横野渡,网晒汀沙。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赵显宏《满庭芳·渔》
公元1320年前后,赵显宏独自乘小舟随流飘荡。已是日暮时分,彩霞满天,江流缓缓,泛着红晕。赵显宏正思忖着何时归乡,突然,一阵欢笑声传来,又有嬉戏声、叫嚷声,接连不断。
原来是一家人在江边聚餐。渔船停在渡口,渔网晒在了河滩。想来是子女打渔归来,收获颇丰,便请来父母,叫上孩子,一家老幼,蒸鱼煮虾蟹,打开刚酿成的米酒,配几碟小菜,孩子跑得欢畅,父子喝得正香。 你一言,我一语,说说今年收成,谈谈家长里短。孩子们对大人的话不感兴趣,只挑着喜欢的抢着吃,吃完饭,就跑到江边,捡起石子,比着赛打水漂。
捕鱼之家,一年到头,
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如今正到了丰收的季节,一家团圆,和和美美一顿饭,便足以扫去所有疲倦,满足了胃,更满足了心。
衣食清苦,心也甜
《风味人间》导演陈晓卿说:“吃什么不重要,和谁一起吃最重要。”若能常与亲人围坐一桌,丰衣足食,是幸福,粗茶淡饭,也吃得很心安。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郑谷《淮上渔者》就像唐朝诗人郑谷游览江南时,笔下那老少相依的渔家。
白发老人,已是年至耆耄,然而还要去江上钓鱼,以船为家,随波漂流。而子孙们劳作一天,每每傍晚,便会来江边等候,将荻花堆拢在一起,燃起灶火,只待老父亲归来,就开始备饭。
老人倚靠在乌篷船上,儿孙们忙碌在岸边,小船晃晃荡荡,岸上一团火热。若空手而归,就简单备些清粥小菜,劳作完,有热乎乎的饭菜,虽粗简,心也不会觉得凄寒; 若有所获,就张罗起来,多做几样青菜,倒上米酒,一出锅,香气四溢,哪怕只是一条鲈鱼,也分外欢喜,欢喜的不止是食物,更是一家人彼此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简单,最思念《舌尖上的中国》里说,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正因此,热气腾腾的餐桌,一家人团圆,笑语满堂,推杯换盏,才会成为中国人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这人世间最深入人心,也最难以割舍就是烟火气。只因,这烟火气里,不止有美味,更有所爱的人,细微绵长的情。
还记得朱自清回忆“白煮豆腐”:以前在家的时候,天冷了,父亲就常会用“小洋锅”白煮豆腐。“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老屋里昏昏暗暗,微闪着洋灯的光,哥儿三个和父亲围着桌子坐下,“洋炉子”很高,常是父亲站起来,仰着脸,觑着眼睛夹了豆腐,再放到每个孩子的酱油碟里。
“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在热气氤氲的老屋里,那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白豆腐,每每想起,都是不可企及的美味。在外漂泊多年,尝过无数佳肴,最令人挂念的,还是家中那一点滋味。
平平淡淡,很温暖
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想在食物那里找点安慰,可独自吃着,也并不开心。
直到前几天回了一趟老家,看着奶奶依旧灿烂的笑颜,看着桌上一道道熟悉的饭菜,这才知,原来是差了家的味道,少了家里的几句唠叨,少了心中泛起的爱意。
何为幸福?大抵就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爱。”家人常伴,一日三餐,真真切切,平平淡淡。
这个深秋,愿你有家回,有人等,有饭吃。做个幸福的人,清清淡淡,也能乐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