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刘宏江作品丨雄鹰飞过鹞落坪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四月的大别山,青山滴翠,春意正浓。我随大别山红色采风团,第二次走进云山深处的鹞落坪,踏上不忘初心的红色之旅、寻根之旅。
鹞落坪,位于大别山腹地、皖鄂两省交界处的岳西县境内,距离县城天堂镇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这里,群峦叠嶂,山高路险,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60多座,其中,多枝尖海拔1721米,为大别山第三高峰。
鹞落坪——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意为“大鹰落脚的地方”。多枝尖高高的峰顶上,一块巨石突兀,极似一只鹞鹰从天而降,两边高耸的山势,犹如鹞鹰一双展开的翅膀。远远看过去,就像鹞鹰即将落地,故名鹞落坪。
鹞落坪——一块尚未雕琢的翡翠,保留了大自然最原始、最纯净的美。这里,山高崖陡,谷深涧幽,云雾苍茫,林海浩荡,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超高,空气异常清新洁净,可洗肺洗心,是最适合做深呼吸的地方,故有“天然氧吧”之称。
鹞落坪处在大别山主峰位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几乎囊括大别山所有生物种群和植被类型,有着“绿色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濒危动植物避难所”之美誉,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接纳为中国人与生物圈成员。深藏其间的十里桃花溪、十里画廊等景点,飞流叠瀑,溪回谷转,神秘幽邃,充满野趣,是众多徒步登山者最喜爱的一条游览线路,也是无数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天堂。
走进鹞落坪,在尽情饱览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最引我瞩目和景仰的,是这里随处可见的红色遗迹;最令我心动和震撼的,是发生在这方土地上的红色故事;最让我感悟和沉思的,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有着“革命摇篮、红军故乡”之誉,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最早的地区之一,被称作革命的山、英雄的山。群山环抱的鹞落坪,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诞生地和大本营,有“红色鹞落坪”之称。当年,主力红军长征后,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以此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在鄂豫皖边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把鲜艳的红旗高高插在大别山上。
红二十八军将士,就像大别山中那一只只勇猛矫健的山鹰,穿云破雾,逆风翱翔。凭借山高林密、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在当地民众的积极配合下,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以不足两千人的兵力,四处转战,辗转周旋于三省45个县,与敌发生大小战斗243次,打击和牵制国民党17万正规军和十多个地方保安团,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对根据地的重兵围剿,为长征中的主力红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天当房,地当床,稻草当棉被,野果当食粮,红军都是英雄汉,战士越战越坚强……”当年流行于鄂豫皖根据地的这首《红色歌谣》,正是红二十八军将士艰苦斗争的生动写照。在与敌人一次次殊死搏斗中,不仅没被国民党反对派“限期剿绝”,还锤炼了这支打不散、拖不垮、愈战愈勇的红军队伍,用热血和生命,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孤军奋战鄂豫皖,九死一生保火种。
全国抗战爆发后,遵照党中央指示,红二十八军离开鹞落坪,告别根据地,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合编组建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毅然决然地挥师东进,开赴抗日的新战场,成为坚持大江南北敌后抗战的一支劲旅,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
鹞落坪的大山坳里,有当年红二十八军军政指挥部——聂家老屋、皖西特委机关驻地、手枪团驻地、交通站、瞭望台、红军山林医院、红军小学、红军被服厂、红军商店、小型修械所、战壕等防御工事组成的红色遗址群,可供游客瞻仰凭吊。老屋斑驳的墙壁上,“打倒土豪劣绅”“红军是穷苦人救星”等红色标语依稀可辨。老屋门前这块宽敞的坪地,就是当年红军的操练场,现已改造为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中心广场。聂家老屋对面山坡上,矗立起一座高大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象征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建立的卓著功绩。洁白的花岗岩碑石上,碑顶是以镰刀锤头为标志的党旗图案。碑座上,一组以“军魂”为主题的巨型浮雕,表现出红军将士理想坚定、不畏艰难、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
我们沿数十级台阶,一步一步走进位于鹞落坪主峰下的红二十八军军史展陈馆参观。馆内,征集陈列有500多件相关文物、文献、照片等珍贵史料。通过一行行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以及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场景复原,全面真实地再现了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那段浴血奋战的风云历史和红色传奇。面对当年红军将士使用过的枪支、土铳、大刀、长矛、冲锋号及其他简陋的生活用品等,我深切体会到革命道路的无比艰辛和红军将士钢铁般坚强的意志。聆听讲解员深情并茂的解说,让我们仿佛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当年,整个大别山地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还未等来新中国的成立,还没看到革命最后的胜利,便流尽最后一滴热血。驻足于烈士纪念墙前,面对一串长长的烈士英名录,我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回荡在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鹞落坪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见证过红军将士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在那极端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鹞落坪的群众想方设法为红军送粮、送盐、送衣、送木炭、送草药,用生命掩护和照顾红军伤病员。许多老乡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吃糠咽菜,也要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油盐、衣物拿来支援红军。聂家老屋的主人聂在忠,是中共鹞落坪区委书记,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仰。他不仅主动腾出屋舍作为红二十八军军政指挥部和红军指挥员住所,还动员全家老小十多口人,一心一意地为红军服务。
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老乡们待红军如亲人,把红军看作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义无反顾地送子参军参战,源源不断地为红二十八军补充兵员。村民刘汝聪兄弟四人、沈家才父子三人,一起投身革命,参加红军,誓死保卫红色根据地。一位叫余翠花的大娘,被敌人捉去捆绑吊打,威逼她劝说参加红军便衣队的儿子脱离红军,“悔过自新”。为了让儿子坚定信念,一心一意当红军,受尽折磨的余大娘乘人不备,含愤自杀。
在鹞落坪,我还听到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姓徐的大娘,收留了两名红军伤员在家中。敌人得知消息,四处搜捕未果,就把她年仅十一岁的独生子抓去。敌人扬言:三天之内若不交出红军,就要“杀子示众”。然而,徐大娘始终不肯说出红军战士藏身的地方,还让别人在送饭时给儿子捎话:“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残暴的敌人,就毫无人性地把她聪明伶俐的孩子给杀害了。两名获救的红军战士,紧紧抱住痛失亲人的徐大娘,一时泣不成声。徐大娘强忍心中的悲痛,安慰他们说:“死了一个,换回两个,值!”
聂家老屋不远处,两株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见证了红军与当地群众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两棵有着两百多年树龄的古银杏,相依相偎,枝杈交错,像紧紧拥抱在一起,格外引人注目,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军民同心树”,一棵代表红二十八军,一棵代表大别山人民。
鹞落坪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已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那高入云端的座座山峰,就像是一丛刺破青天、锋刃未残的刀枪剑戟;大山深处的那些红色印记,是感悟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教材。近年来,鹞落坪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原始古朴的生态美景,推进乡村振兴,迎来山乡巨变。如今,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蓬勃,鹞落坪成了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景区内,先后建起数十家大小不一的农家乐和山货特产超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许多村民吃上了“红色旅游饭”。
红色,是大别山红土地的颜色,是满山绽放的映山红的颜色,更是鲜血和旗帜的颜色。当鹞落坪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后,一位叫王芳的老红军后代,为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难忘的红色历史,主动担任起鹞落坪红色历史文化讲解员。接待讲解之余,她还和爱人共同经营起一家旅店,取名“红土情客栈”。
眼下,映山红已从沉睡中苏醒,并以它炫目的色彩和美丽的风姿,惊艳着世人的目光。驻足山岭,放眼四望,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迎风怒放,红似火焰,灿若云霞,把鹞落坪的春山点缀得烂漫多彩,美不胜收!
作者简介:刘宏江,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常务理事、省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省旅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多篇,出版散文集《村路带我回家》《几度芳草绿》《乡愁入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