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的境界与修养(一个孙氏太极拳起势如今能不出大谬者都难见)


      (一个孙氏太极拳起势如今能不出大谬者都难见)

.

打人是有境界和修养的,这个境界大体有三:下乘,不择手段。一般习武者,气质未换,故实战格斗时,必然是无限制的不择手段的打,挖眼、咬人等法当用得用,非如此没有取胜的机会。中乘,功力技巧。当一个人习武有得,身体气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别人打你,你接、闪自如,若他来无限制的乱打,他就更没有机会,如捕风捉影,你打对手如十二磅铁锤击来,劲力、技巧高于一般人,这时搭手人飞或接手人糜,功力技巧起制胜作用。上乘,神遇游刃。在一般人看来极危急的事,却能从容应对,无不如志。实战格斗时,立于中和,合于道,行于仁,能伤而不伤,轻描淡写就制服对手。如孙存周先生,打人如提笔插花,刹那间制人神魂。

有两个前人制服惊马的事例,颇能说明中乘与上乘的区别。一个是我辈之何回子。一次,在外滩十六铺,不知是何原因,一匹拉货的马惊着了,带着马车狂奔,众人惊恐四散,唯何先生自侧面迎上去,以飞快的身法一手拉住缰绳向旁一带,同时一手按在马的脖根子,惊马当即卧地,吐起了白沫。其师周仲英也感惊奇,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何先生讲:“太极加形意也。带缰绳那下是太极拳的捩劲,按马脖子那下是形意拳的暗劲,二者同时而已。”

再一个是孙存周先生。孙恝先生在他博客里讲了一件他母亲亲眼所见之事: “母亲陪着存周公见未来的亲家(也就是母亲的家),老爷子住西四小珠帘胡同,母亲家住西单达智胡同,一般都会从小珠帘走兵马司过丰盛穿辟才奔皮库到达智,当时皮库胡同里还有农民赶着马车卖菜卖粮食什么的,因此胡同里自然形成了一个集市,两位刚转入皮库胡同,就看见很多人从京畿道方向往过跑,就跟炸了庙似的,有些就往两侧的墙边儿贴,喊着“马惊了,马惊了”,这时也看见远处一匹带着车的马奔来,母亲当时还是个年轻姑娘家,马上慌的不知所措,想跑吧又不好意思丢下老爷子自己先跑,而且看老爷子也没要跑的意思,就听老爷子和缓的说“别慌,看着啊”。边说边把手里的棍儿(存周公晚年出门总是带着个实竹的棍儿,不是拄着用,是玩儿的)提在手上迎着惊马的方向就慢悠悠走过去了,两边儿的人还嚷嚷“马来了,快躲开”,这时马就已经冲过来了,母亲看见老爷子到了马的面前也没见多快,右手棍儿交到左手,一侧身,左手抓住笼头,右手就势按在了马脑袋的位置,就看见马的身子往上一耸,前蹄要起来似的,但马上就落了下来,然后看见老爷子把马头拉近,在它耳边说着什么,右手不断在马脑袋上忽捋着,不大会儿马就安静了下来,这时马的主人也跑过来了,存周公把马笼头就递给了那人,那人一个劲儿的又哈腰又道谢的,但看得出来脸都吓白了,还说着“这要伤了人可就瞎了”。

老爷子微微一笑,冲着母亲一招手,说“走吧”。两边儿躲着的人也欢声雷动,有鼓掌的,有叫好儿的,有赞的,有啧啧发感概的,还有评论的,母亲听到一个人说“看这老爷子样儿,这就是个神仙”。母亲当时问老爷子“刚才您跟那马说什么了,它就安静了?”老爷子幽默的说“我呀就跟它说,你看你这么跑多累啊,咱们好好呆会儿吧”。母亲跟我们说,当时走在老爷子身边,感受着别人的注目,听着别人的赞扬,觉得自己都高大了许多。后来母亲说经过了这次亲眼所见,才知道了“功夫”的含义,真是“长了见识”。”

何回子制服惊马靠的就是功力技巧,而孙存周先生制服惊马则游刃有余,合其道,以仁制之。两者高下立判。制服惊马如此,打人也是一样。孙存周先生打人轻巧的如提笔插花,所胜者中包括很多门派的宗师、大师级拳家。

神遇而游刃的功夫,一般人包括一些有一定造诣的拳家常常看不出其中的精妙,因为毫无炫人之处。所以,很多人崇尚发力抖绝、崇尚搭手人飞等这种中下乘的功夫,而不知上乘功夫的神遇游刃之精妙。

孙禄堂先生讲:拳术亦重中和,打人亦讲仁义。初闻之以为此言有矫情之嫌,后渐渐似有所悟。由前述孙存周先生制服惊马一例,可表徵此言之大旨。而非技击已臻绝妙化境者,不能为。所谓拳与道合,神遇游刃。

最上乘者,每遇战斗,即知其机,从容轻巧而胜之。孙禄堂先生胜人即如此。知其机,乃观察与感应的综合能力,不仅是自己的一种制胜能力,常常还能帮助他人取胜。如李文彪先生挑战“盖三省”,心中并无底,故请孙禄堂先生同去,李文彪先生虽与孙禄堂先生为师兄弟,但追随孙先生甚久,极为信服孙禄堂先生,两人至“盖三省”处,孙禄堂先生即见其机,嘱李文彪可动手,李文彪先生上前一合即胜。

那么何以孙禄堂先生能窥其机呢? 即得中和之妙也。得中和者,知机如神。 战前知机只为第一步,若能在交手中亦不悖于中和,则处处知机,则能胜人以仁而不以力,其徵如神,如孙存周先生从容轻巧的制服惊马一幕。所谓“仁者无敌”在孙氏拳这里不是仅仅停留在“心”的境界上,而是以实际的技击功夫为基础,以实战战绩为表徵。我很不喜欢李连杰演的《霍元甲》,完全是对“仁者无敌”的曲解,是一种虚伪的矫情。 那么为何得中和者在格斗中能先知其机呢?

中,乃虚无之大本,神意虚无,因为没有主观意向,故感应最灵最真。 和,乃虚无本体之作用,在中的基础上,神意气形之间相互和谐,所谓中和之气,诚中形外,观其外而知其内。

一个人自身处于中和状态,于是即能觉察到对手哪里不和,故而知其机也。因此先要正己,之后则能知人。 中和即是功夫,也是修养,对于中和的修为,即在功夫内,又在功夫外。孙禄堂先生发明极还虚之道,创制孙氏三拳,使中和之修为能步步深入,此乃武学开天辟地之创举,技击之至道也。孙剑云老师讲,有一次齐公博先生突发感慨:“跟老师这么些年,我才明白咱们练的这是菩萨拳,大慈大悲的菩萨拳。比那些专门打人的拳不知要高明多少。”

何谓菩萨拳呢?孙剑云老师未做进一步的解释。以我的理解,第一是拳与道合,修身正已,明心见性,不仅度己还能度人。第二是技击制胜功效高绝,故以菩萨来比喻修为此拳有得者于技击之功效超凡。第三是制人以德以仁,也能以暴,但一般不施以暴。除非是惩戒邪恶者,才以暴惩之。所以,孙氏拳起点极高,始终以中和为宗旨培育功夫。

实战格斗,无限制最为方便,但并非是最有效的。凡事有道,得其道者,游刃有余,技击格斗亦如此,技击有技击之道,即所谓规律,仅仅靠着没有底线进行格斗并非是最有效的。无限制是寻求技击之道时的一种思想,目的是不要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以便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无限制格斗本身并非是技击之道。

孙氏拳遵循拳与道合,并非是对实战格斗能力的束缚,而是对实战格斗规律的掌握,使之达到神乎之游刃的自由境界,这是实战格斗的最上乘的境界。近代以来孙禄堂先生及其孙氏武学能独步技击领域巅峰,其因即在于此。孙存周先生对各门派中那些所谓的宗师、大师们皆能轻取,其因也在于此。故齐公博先生能说出孙氏拳乃菩萨拳一语,可谓道性不浅。

孙存周、裘徳元两先生之所以能如此,一者二人的技击造诣、实力远在世人之上。二者所习之拳有威慈并举之功用,所谓菩萨拳也。当然这是极高的境界,极高的要求,非一般拳家所能做到。即使如孙振岱先生这样的技击大高手,在其四十岁左右时尚不能对任何一个对手都能做到威慈并举。

拳术若专以伤人为主或专以健身为主都不太难,大多数拳派皆能。唯威慈并举、合于道者为最上,亦最难做到,孙氏拳之珍贵即在于此也,孙存周先生晚年所谓带进棺材中者,亦是此也。修为孙氏拳表面形式极平易,而规矩要求极精细,内中道理极深,功效高绝。遗憾的是今天能大致了解孙氏拳式中之意者极少,一个孙氏太极拳起势,如今能不出大谬者都难见,更遑论其它。若真能把孙氏拳的架子走对,了解其意,稍加练习,就能胜过他拳的许多老手,这是我本人亲身体验所得。我练拳很少,只是偶尔走走孙氏太极拳的架子,更没有专门练过发力,但我随意出拳嗡然有声,并非我有什么功夫,在拳术上我没有下过功夫,而是孙氏拳功效极高所致。至于控人而不伤人,我曾偶尔为之,一般情况下做不到。因为我只是略知一点原理,没有功夫,更少修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