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一——因材施教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一——因材施教

孔子办学,“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不仅弟子众多,来自四面八方,而且五花八门,参差不齐。面对如此复杂的状况,怎样施教?孔子以其高超的智慧,针对每个弟子在学习志趣、才具能力、德行表现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宋代大儒二程和朱熹对孔子的这一教学原则加以提炼和概括,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朱熹·四书集注》)《论语》中许多生动的事例表明,孔子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娴熟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深刻地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对每个弟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征了然于胸。孔子非常善于“知人”、“识人”,他对弟子们的评价,既能充分看到长处,又能如实指出不足。如对子路,一方面肯定“由也果”(《论语·雍也》),称赞子路果敢决断,是从政之才;另一方面又批评“由也喭”(《论语·先进》),指出子路鲁莽的缺点。再如对子贡,一方面说他“赐也达”(《论语·雍也》),肯定子贡通达事理、豁达大度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说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说子贡不安本分,而去囤积居奇,从事经商,猜测行情竟然每每得中。这句话是在与学问道德虽好,却常常穷得没办法的颜渊作对比时所说,其中既包含着批评,又包含着赞许。孔子还评价说:“求也艺”(《论语·雍也》),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论语·先进》),高柴较为愚笨。“参也鲁”(《论语·先进》),曾参较为迟钝。“师也辟”(《论语·先进》),子张较为偏激。……总之,他对众多弟子的特点、性格、才能、品行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子路是弟子中个性特点最为鲜明、敢于顶撞老师的一个,是最受孔子喜爱、又挨批评最多的一个,也是在孔子教化下成长进步最为突出的一个。孔子对子路的谆谆教诲,最能反映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成效。

一是找准不足,对症下药。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加以引导,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对于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听到就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斯闻之?”你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问题相同,而解答不同,在旁的公西华不懂这是为什么,请教老师。孔子告诉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缺乏勇气,平日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加以鼓励,使他勇于向前;子路见义勇为,胆量胜过两个人,过于急躁,所以要加以抑制(《论语·先进》)。

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孔子看到子路站在自己身旁的那一派刚强之气,很是高兴,又担心他将来不得好死,就抓住各种机会教导他。子路弹瑟,流露出刚勇之气,孔子特意让他到自己这里来弹,面对面指点。弟子们因此而看不起子路。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古时“堂”是正厅,“室”是内室。要先入门,再升堂,最后才能入室。孔子以此比喻做学问的几个阶段,肯定子路已经“升堂”,有所成就了,只是“未入于室”,还不到家,不够精深罢了。既有激励,以增强其自信,也有委婉的劝谕,真是用心良苦。孔子借用《诗经》上“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两句诗,称赞子路不嫉妒,不贪求,穿着破烂的旧丝棉袍子和穿着高贵的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耻辱。子路听了沾沾自喜,终身吟诵那两句诗。孔子说:“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告诫他贫而无谄,乃是君子之道,自己的美德应当发扬光大,但是切不可过于得意,故步自封。孔子对颜渊说,如有用我的,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够这样啊!子路听了不服气,就说:“子行三军则谁与?”先生若是率领三军,将和谁同事呀?孔子便抓住这一机会,对子路进行导引,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选的共事者,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大事的人。以此开导子路不可鲁莽行事,要多学习,重智慧,善用脑。

三是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子路的突出优点是事亲至孝,诚心向善,品行优良,勇于担当。而他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生性粗俗,直率鲁莽,崇尚勇力。孔子依据其中庸之道,恰到好处地长善救失。如果说子路、冉有、公西华问“行”的故事,是孔子抑其所短。那么,在培养子路政事才能方面,孔子则重在扬其所长。他称赞子路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认为子路可以担当一个大国的军事领导。于是,就顺着他的长处加以引导、感化,使他从政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示。子张、子夏、子贡、仲弓和子路都曾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视个人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对于子路问政的回答,孔子针对他心浮气躁、做事缺乏耐心,爱指手画脚的毛病,告诉他要“先之,劳之”,就是要身先百姓,以自己的带头作用带动百姓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老师再多给予指导,孔子说:“无倦”,只要永不懈怠地照此去做,就可以了(《论语·子路》)。孔子认为,讲忠信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他对子路的忠心和信义深信不疑,断言说:我的道行不通时,跟随我乘桴(木簰)到海外的,恐怕只有子路吧(《论语·公冶长》)。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论语·先进》)肯定子路已经具备了做大臣的品德和才能。子路遵从师言,不负众望,曾数度做官。他在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任季孙氏的宰,协助孔子在强行拆毁“三桓”私邑、平定内乱的“堕三都之战”中取得胜利。后又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时,面对卫国动乱的危局,高喊“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为主人冒死拼杀,殉道尽忠,从容就义,体现了儒者“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是孔门弟子中学而优则仕的典范,也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孔子根据学生的特长,以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归类施教,其中有“十哲”成绩最为突出。他们是,德行科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的宰我、子贡;政事科的冉有、子路;文学科的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四科十哲”中,除颜渊英年早逝外,其他人都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朱熹·论语集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