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傅正浩:浅谈“通谱”的精气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社会广泛认同,带来了姓氏文化研究和家谱编纂的繁荣,这是值得点赞的好事,但是,“好事多磨”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文试图就“兴起”和“新起”的姓氏文化中的“通谱”现象谈一点个人见解,仅供同仁参考并请批评之。
“通谱”的“兴起”应该说与现代交通的便利和现代媒体的发达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修“通谱”的梦想和实践,只是因条件限制而没有现在这样大的规模和声势而已。由此也可以说:“通谱”编纂又处在一个“新起”和“磨合”阶段,难免因不同的见解而产生争议。
有人认为:在某个行政区域内联合编修的某姓氏的统修谱,无论是文化谱还是其他谱既为“通谱”。也有认为:始迁祖在二个以上的合修谱既为“通谱”。凡此种种,都离不一个“通”字。那么“通谱”应该怎么个“通”法呢?笔者认为:“通谱”至少要有“三通”—文化通、血脉通、精神通,这“三通”才是“通谱”的精、气、神。
“通谱”的文化通似乎没有争议,但是,在众所周知的“源流”问题上却争论不休,为什么?对于源流,有人认为它就是血缘世系关联的记录,所谓溯源就是找出一代一代的祖宗是谁?再看自己与他人在哪一代有共同的祖宗,以求明确彼此间的“辈份”关系,这是常态俗作。也有人认为古代的源流记载只是文化而已,无论哪一本“民谱”的古代祖宗记载都是文化范畴的东西,甚至即使是“皇谱”和“官谱”都在远古部分出现断代,谱书中所谓一代一代的古代祖宗都是“演义”而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后一种理解。因此,文化通就应该注重研究各姓氏的文化渊流和文化精髓,少些内耗。也就是说,文化通应该是“通谱”的精。笔者认为:
中华傅氏的文化精髓是“团结、创新”四个字,“傅氏通谱”应围绕这四个字作大文章。
血脉通则应该是“通谱”的气,气通则有生命力,一个姓氏如果血脉不通也就无法“蕃衍”,无法团结在一起。但是,“通谱”的血脉通并非血缘通。它要分两个阶段来描述,决不能将各宗支族群(以独立拥有族谱或宗谱为界定)谱书中的源流部分与该宗支族群创修谱后的血缘部分混为一谈,因为前一部分是文化性的,后一部分多是血缘性的。所以,“通谱”因其所涉宗支族群的面太广、人太多,决不能盲目地以统一世系源流甚或统一字辈为名。将血脉通与血缘通相混淆,将厘清源流与统一源流相混淆,笔者认为:
“通谱”对文化部分应保留其“多源多流”的文化现象,而血缘通则应由各宗支族群保留其传统即可。如果为了所谓“统一”实行“暴力强拆”,将各宗支族群的血脉割断,试图重建自己的“源流大厦”,其后果必然使“通谱”断“气”。气不通则痛矣。
前已述及“通谱”的精和气,那么“通谱”的神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人丁和人物。人丁多寡反映着一个姓氏或宗支族群“团结”的精神面貌,人物的多少及其可持续性,反映了该姓氏或宗支族群的“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此,“通谱”的人物应定位在“宗贤”二字上,而不能完全以官位和钱财来界定。
近日,有关于姓氏人物是否该定名为“名人”的讨论,笔者认为,若定名为“名人”,恐有当年所谓“共和国脊梁事件”之忧。
“通谱”选录人物当以“宗贤”为名,重在一个贤字,将能够反映本姓氏文化精髓的人物及其精神传之后人,以为楷模。
若完全以官位定界录入,则与方志无异,若以捐资多少写人物,则有“御用”之嫌。“通谱”应由各宗支族群“举贤”录入,以彰显其精神。
总而言之,“通谱”有了精、气、神,方可传世,方能传世。名作名著能够传世,皆因其有精、气、神,而决非其词藻多华丽,文字多冗长。
“通谱”编纂之理,当不例外。
《楚北傅氏宗谱》总编 傅正浩
2017-3-20于南昌天集大厦
■编辑:林州傅氏|傅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