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戏缘》(总评篇)
说明
拙作《戏缘——孙崇涛自述》自2017年由“咚咚锵-中华戏曲网”网站及公众号首次连载以来,迄今已经历五个轮次的网络全书连载。在此过程中,网友们曾写下大量的篇后留言、全书总评以及评论专文。这回“北京瑞中校友会”公众号连载本书,曾穿插选载了部分评论专文,而没有设置网友留言功能,为了进一步交流读者的阅读感受,现在正文连载完毕之后,转载“咚咚锵”读者对本书的部分总评留言,加上这次连载中“一瓣”网友写来的一段评语,汇辑一起提供读者分享。
留言汇辑
赵雷:
《戏缘》集戏曲历史、理论探讨、个人回忆、散文创作四位一体。此书经过期刊连载、出版单行本、网刊《记忆》选载、“咚咚锵”网站、公众号、“光明网”相继连载等不同方式、六个轮次的发布。仅第五轮初略统计,各篇点读数累计已达二万多人次。并一直久居咚咚锵网站阅读量排行榜榜首。这对于最最小众的戏曲理论研究学术来说,可以算是个奇迹。也印证了孙教授“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全新写作方式的圆满成功。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文化不单是书本里教条式说教,只有融入并丰富大众的生活,才是“活”的文化。没有精英文化,人们将永远停留在低层次阶段,民族的素质就无法提高;而没有大众文化,知识就会在故纸堆里发黄,失去价值。孙教授成长经历曲折坎坷,充满传奇色彩。其家庭成分欠佳、家境一般,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全靠个人打拼。自杭大毕业后在浙南小县城当了整整17年中学教书匠,中年才考研入京,继而任职国家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最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戏曲理论家。多年基层工作生活的阅历使他更愿意当一个平民文化人,用幽默的语气和百姓明白并喜欢的表述方式,放低自己的身段,来消弥学者和大众间的界限和距离,把普通读者当成街坊邻居一样,唠唠嗑、拉拉家常,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来。我认为这才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温兴普:
“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是孙老师独创的一种新的写作模式,是传道解惑的佳途径。反复阅读《戏缘》,受益匪浅,现将点滴体会简叙如下。一、孙老师在文中描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戏剧活动及其深刻的感受,内容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具有高度的政治和道德勇气,他遵循鲁迅“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创作原则,忠于历史真实,褒贬分明,作品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献价值。二,作者为了语言表达更有感染力,时常变换记叙为描述,以鲜明的视角形象取胜。全文语言运用除了正确、贴切、流畅外,还具备有意蕴,有活力。以凝练精致,幽默风趣见长。读后如沫春风,如饮甘泉。三,作者“以与戏结缘”为主线,主线如葡萄主干穿越时空向前延伸。文中的大量插叙犹如枝蔓纵横交错,丰富充实内容。作者的感受犹如架上颜色不一的葡萄,其滋味有甜蜜的,也有酸楚的,很有苦涩的,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tze-lan sang:
近年个人最喜爱最受启发的自述文学就是齐邦媛老师的《巨流河》和孙老师的《戏缘》。大大地赞。
《戏缘》是一部用生命浇灌之书。是以戏曲为线连缀起来的《追忆似水年华》。“以自述表学术”的创举固然对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具有莫大启发,但在那之外,这本书最珍贵的倒不一定是传播和普及了多少戏曲文史知识,而是孙老师的生命历程得到了见证。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父母的孺慕思念,对亡友的缅怀,对故乡的喜爱和引以为傲,对恩师贵人的感念,对学生们的循循善诱,和对曾经的极左政治的不平。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观察了世事的变化,人生的起伏,也体会了待人处世治学的道理。
雨点:
《戏缘》连载结束了,从《戏缘》中我读到了孙老师是带着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对戏剧的一片痴情,对戏曲研究的满腔热情来写的。他用大量具体、真实感人的事例,用他独特的写作方式娓娓道来,通篇行文自然流畅,叙述幽默活泼,时常令人忍俊不禁。《戏缘》既是孙老师结缘戏曲七十多年的人生积淀,又是为专著写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戏缘》是一部戏曲研究者研究戏曲、传承戏曲的文献,是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研究戏曲不可多得的史料,是普通读者欣赏“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的美学和文学的完美共赏。孙老师用他自己的眼和心引领我们去认识时代、了解时代,激励后来者去创造新时代,《戏缘》一书确实值得一读。
桦:
孙老师的《戏缘》历时一年的连载就要和广大读者说再见了,可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老师说这是“一本只需小学文化都能看得懂的书”,一点也不假。“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集历史的真实性、学术的严谨科学性和语言的诙谐趣味性于一身,使文章变得通俗易懂,生动亲切,引人入胜…… 《戏缘》写的不仅仅是戏缘,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故事,每一节都有每一节的精彩,每次读都有每次的收获和人生感悟!祝孙老师健康快乐!
陈美芬:
我对《戏缘》这本书很感兴趣,它是孙老师用自己70多年的经历描写的戏曲史书,从三岁看戏吓哭,到杭州大学读书四处看戏,到鲁迅家乡调査目连戏,到平一中实践楼十几年攻读戏曲,直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深造,一直到登上世界各国名校的讲坛,都与戏曲有关,确实是名符其实的《戏缘》一生。《戏缘》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生动亲切,幽黙风趣,语句精彩,引人入胜。《戏缘》记述手段,方式多样,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叙说,有优美的景色描写,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还有动人深刻的情感抒发。每一篇都扣着当时的现实状况,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具有史书的价值。《戏缘》还使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情,特别是闻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校园的风貎,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总之孙老师的《戏缘》一书给戏曲历史添写了灿烂,光彩的一页,是部卓越而别有特色的戏曲史著。我们作为戏曲门外汉,看了这本书后丰富了不少有关戏曲历史与理论的知识,获益匪浅。
曾斌:
《戏缘》开宗明义“用散文写历史,用自述表学术”,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身。内容新颖别致,通俗易懂,生动亲切,引人入胜。它是令人百读不厌、砥砺悟道的一部好书!
孙觉非:
2017年连载孙崇涛老师的《戏缘》一书,我不仅看到了孙老师与戏曲结缘的人生经历,而且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篇连载,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孙老师都做了新的调整和修订。在审核预览页面内容时,孙老师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老先生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令我感佩不已,同时也受益匪浅!感谢孙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精神食粮,您是我心目中学者的典范。祝您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青山雨霁:
一本《戏缘》,一生戏缘,戏里戏外都是缘。《戏缘》这本书是戏曲史、是自撰、是回忆录、是散文。其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像我这样的外行人、行外人读懂了《戏缘》,也爱上了《戏缘》。我想,读者的懂和爱才应该是文章的意义所在。《戏缘》已经读完了,但戏缘还在继续。美好的书、美好的戏、美好的缘!
好:
2017年即将过去,《戏缘》也翻到末篇。一个个或有趣,或悲哀,或感慨,或难忘的梨园往事,孙老师都将其凝成带有温度的文字,封存在书中,印记在读者心中。戏缘,再见 期待孙老师更多的著作,期待我们再相见。
朱硕峰:
孙先生的《戏缘》从家乡开始写起,写到了省城、京城,直到亚洲、欧美多个地区、国家。时间、空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孙先生的经历,即使不能说跌宕起伏,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期历史发展的缩影,从个人经历反映了国家的命运。在当前以贩卖国外学术词汇为荣,以写自以为深奥却不知所云文章为傲的学界,孙先生以生动幽默的文字表现了戏曲研究的经历,溶学术与日常生活,让枯燥的学术变得有趣,犹如一股清流,这是十分可贵的。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下,却蕴藏着巨大的信息,将其作为一部有关戏曲发展、戏曲研究的口述史一点儿也不为过。
陈建平:
学术研究的成果该如何表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式论文的写作格范逐渐成为中国当代的学术主流。时至今日,西式论文已然牢牢占据了独步天下的学界“霸主”地位。近年来,曾有学者质疑过“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但应者寥寥。中国历代的文史、学术,向来具有多样化、散文化、形象化的优良传统。如何把这一优良传统与现代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戏曲史家孙崇涛先生的《戏缘》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戏缘》经过六种不同方式(期刊连载、出版单行本、网刊《记忆》选载、“咚咚锵”网站、公众号、“光明网”连载)的成功发布,仅据第五轮公众号各篇点读数的统计,读者人次已达二万人次。这再次证明“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的学术书写观念已然取得了当代广大读者的认同,也启示我们:给学术插上互联网和通俗化的翅膀,就有可能让戏曲研究不再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学问,并使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为《戏缘》对学术书写模式和多种发布模式的成功探索点赞!
金色岁月:
有幸拜读了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孙崇涛老师的《戏缘》,受益颇丰。孙老师缘起家乡戏曲,在浙南一带的乡村戏曲、基层戏院中一路走来,一路取景,由点见面,一副副精美的乡土戏曲图跃然纸上,以多维视角,观察、折射了70余年间中国戏曲舞台的曲折,发展、繁荣和进步。《戏缘》借缘论理,寻根追缘,寓理于戏。没有就'自述'论'自述',而是用戏剧结缘的特殊经历,从家乡戏缘到省城戏缘,描述了基层戏曲戏院的基本情况,演绎了当代中国戏曲概貌。从长安大戏院名剧炫丽上演,到护国寺人民剧院京剧名家轮番上阵,描述了戏曲舞台春来京城百花艳的繁荣景象,展现了根深叶茂的中国戏曲,铺展了中国戏曲绚丽多彩的景色。海外戏缘从牛津印象到荷兰'外甥桥',从相约华盛顿到走向哈佛,細腻、翔实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戏剧文化研究的成果,将绚丽多彩的戏曲文化融入世界。在中国戏曲文化研究的国际交流、传播中,彰显了中国戏曲文化软实力,书写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赛赛:
孙老师的自述之作《戏缘》我己细细拜阅。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自然、亲切、生动地记述了自己70年经历的“戏剧人生”与“人生戏剧”,令人感到身临其境,仿佛与他一起共度家乡、省城、京城和海外各地的丰富多彩的难忘岁月,感受戏曲因缘的巨大魅力。《戏缘》给我带来无限乐趣,使我获得文字美的享受和许多人生启迪;读完此书,余味无穷。孙老师还为传授中国戏剧文化四处奔走,为中外戏剧交流架起了桥樑,非常令人感佩。孙老师代表了我国戏曲学者的最高水准,我为孙老师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取得的学术成就而鼓掌!
叶国忠:
业外读者眼中的“《戏缘》现象”:《戏缘——孙崇涛自述》分46回,在“咚咚锵中华戏曲网”连载完毕。在近一个年头的“追剧”中,我不仅反复领略了原著的精彩,还耐心阅读了各种篇后留言。我发现,《戏缘》读者中外行如我者大有人在,这些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关注点发表感想,各抒己见。尤其是人们当《戏缘》叙述到曾经的经历或熟知的人和事时,就会以一种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姿态登上网络平台,与作者一起钩沉一些往事记忆,探讨一些事情的细枝末节。要知道,这种不论身份,不必较真,就可以对专家学者的作品进行评评点点的机会谁都难得,而这种不避天高地厚的感觉,还真好!
我不知道《戏缘》里涉及多少中国戏剧史实和学术观点,也没有精力、能力和兴趣去梳理和弄懂。但我因为《戏缘》,确实知道了关于中国戏曲的许许多多。如对作者叙说的七十余年来咱们南戏故乡温州地区延及更广区域的戏剧动态有个浮光掠影;如对这一时期的戏曲历史发展脉络,艺人、观众、戏迷、票友生活状态,舞台呈现形态,戏曲题材、表演、音乐、技法等林林总总的知识有了些许的印象;又如对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海内外戏曲学人群体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风貌形成大概的轮廓。这是在看小说般欲罢不能的吸力下和微信公众号随时可读的便利下完成的。很难忘,在连载到《小城戏缘》时,我们平阳的一班学生戏剧性地掀起了一股翻找相关史料照片和物证的热潮,大家像自己写书一样地投入并纷纷留言。我曾造诗戏云:恩师著述戏之缘,学子捉刀凑趣谈。载入逸闻三两件,溢出情分千万端。其实,我读《戏缘》并紧追不放,不单是怀着对学问的好奇和对恩师的敬重,更多的是被《戏缘》那充满文学魅力的述说所倾倒。这是《戏缘》的成功所在吧!
在《戏缘》连载结束之际,我依稀感觉到《戏缘》引发的一个文化现象,这就是专家学者以写作方法的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把学术推向大众化的崭新之路。姑且说这是“《戏缘》现象”吧。这一现象,展示的是学术作品走出“象牙塔”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的外部形态,其内涵是根植于受众的共同需要和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得到生发。作者以其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厚的文学功力,对大量的人生见闻和戏曲文化素材,进行精心提炼和巧妙剪裁,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来实现创作意图;所获得的阅读效果,是在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的写作方法之下,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能的网络技术而实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戏缘》现象”说,命题太大,非本人所能驾驭了)。可以说,《戏缘》跳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让戏曲赢得了更多的受众。而孙老师“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的初心,在“写了三年登了三年”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如果说《戏缘》是“集戏曲历史、理论探讨、个人回忆、散文创作四位一体”(孙老师语)的著作,那么,未来的“留言版《戏缘》”将是以“读者互动”为主的五位一体的新事物了,期待中……
文赋欲丽:
《戏缘》完美收官,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余波未尽。业师以散文著史,在丰富的人生经历趣味盎然的讲述中嵌入大量戏曲史料、戏史知识与理论思考,寓教于乐,集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开创了专业研究非专业化写作的新模式,也创造了'戏曲史研究互联网+'的传播奇迹。《戏缘》的成功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只有走出象牙塔,才会产生社会效益。故作高深非学问,深入浅出乃大家!在《戏缘》连载收官之际,让我们再次为《戏缘》点赞!为业师打call!
六經註我:
孙先生的《戏缘》连载结束了,读之意犹未尽……好久没有读到这样兼具学理与趣味的好书了。行文如流水,凝练生动,将一段段往事娓娓叙来,同时其内容又饱含了很多重要的学术问题、学术史料,读之不忍释卷。古人所称道的“言近旨远”,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菜老爷子:
看戏缘对于我不仅长知识,因是中学同学的力作感到特别亲切,看书过程不是一般地看文章而是在感受作者的人生,感受他的深情,这是一个上世纪三零后老知识分子对一生事业执着並有建树的人生,今天开个头请让我边看边议,共同回顾享受你那精彩的人生吧!老同学存福。
戏缘总体评价已有许多他的同行以至学生热评,我看后都很赞同,不再重复。我是学理工的,成果贵在真和早,你是搞人文的,我不大懂,但我认为成果贵在不可替代性,戏缘的许多故事的别人是写又不出来的,它的不可替代性的新意会使读者学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其一,其二是文体独特,我读的过程中强烈感受是不只在学知识听故事而是作者在讲人生,将知识溶入浓浓的深情,这是一般讲课难以收得到的社会效果,这也是能引起不同专业不同阅历不同年令读者广泛兴趣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戏缘第一篇〈家乡戏缘〉写的也很有特色,从内容讲是写南戏在浙南瑞安活动的史实,但写法与众不同,一般而讲研究成果是在成年后己有相当知识积累,再经调研形成成果,而有了成果才对从事专业产生深爱並接上缘,而作者对于戏曲是少年已接上缘产生了深爱再进而深入研究,他所讲的南戏史实许多是亲历亲闻,其真实性细微性自会与众有别,对其史实也必有深深的情缘。
看过〈家乡戏缘>一篇似乎还有些话想说,对于非瑞安人对于它是干余年瓯越文化有代表性历史文化名城不一定了解,这里在晚清出现过扑学大师,甲骨文研究开山鼻祖孙诒让並非偶然,由他开办的以学数学外语为主要内容至今已有一百卄一年历史的母校瑞中在全国也属领先,所以瑞安戏日曲盛极于世与其该城历史文化背景有关,所以我认为文中稍加这种背景的描写,对于戏曲发展和整体文化背景的关係能让人更加清楚。另外,作者家族家父是执着的戏迷,在当地也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实当时当地戏迷也很普遍,本人少年也是个戏迷,这说明戏曲在当地发展兴盛是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这些文中加以点拨是否会景上添花呢。
池浚:
孙崇涛先生在古稀之年,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衰年变法”、独辟蹊径,亲身投入“文体转换”的探索和实践。孙先生在书中身份主要是“导游”,带着读者去观察和听闻这七十余年间的人生戏剧和戏剧人生。孙先生是以写畅销书的亲和力写学术书,以拍商业片的接地气拍文艺片,打通案头与场上、古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使文学、史学、剧学一气贯通。
俞妙兰:
岁已末,新旦将临,孙崇涛老师的《戏缘》连载亦告结,心生感言几许,权做阅读心得。岁初得幸,由一帆兄引荐,晚生拜识孙老师于“宁澹轩”。因《风月锦囊》系列而久慕先生泰山学识,得见之便惶恐不已。面命之缘、聆教匪浅,闻“涛涛”妙语高论,钦佩更甚。夕辞,得先生提笔书赠大作,捧若至宝;遂告《戏缘》连载之事,切嘱阅读并留言,承蒙抬举而心更惶惶。后便细思酌句,每和数声,务求真心。何奈文债如山,多有迟缓,心意愧歉但萦萦不忘也。
孙老师的《戏缘》很奇特、很奇妙,出奇制胜、蔚为奇观。
写他人之戏、结自己之缘。孙老师是研究古典戏曲的大方家,所考、所论、所研究之对象,尽是古代之优、史上之人事;孙老师亦并非表演艺术家、作曲家、剧作家等直接参与创作的“戏”中人,所见、所历、所观、所交之对象,多是别人的舞台、别人的风尘,故其所记之戏乃他人之戏也。然以个人热情之胸臆倾注于斯、以驻足旁观之情态注目于斯、以亲历行为之交集于斯,孙老师为自己结下了神奇的“戏”的缘分。
叙自己之戏,结他人之缘。人生如为一台戏,并不是戏话,乃真如是,问谁之一生无有起伏跌宕、无有坎坷转折、无有喜怒悲乐乎?孙老师今已近耄耋,神清气铄,然自幼而始则历世颇丰,沉埋与得意之几番轮转、柳暗与花明之数度交错,吾之做剧也不过如此。故而从《戏缘》所窥孙老师人生程途,回眸尤见戏中事、细品多有戏剧性、回味甚显戏中情。此中多见因戏与他人结缘、因戏而使缘满、因戏而留人间情,他人、他物、他事、他地俱因己生路,缘结粉墨也。
戏之缘乃命之缘、曲之深乃人之深。台上之戏,惟作一观一思、一乐一谈尔,况不得真也。然台下之戏,则尽一难一果、一程一生乎,俱是真也。孙老师娓娓之《戏缘》,看似岁月流淌之凡尘飞花,却是数不尽的世态百歌;看似结缘于戏之散淡星罗,却是道不尽的生命真谛。如此而论,所叙、所历、所叹“戏之缘”,怎不可是“命之缘”也?是自己的命,亦是他人的命,更是为“人”之命。
有谓《戏缘》可作戏史散笔而补正史之缺,吾读之,见孙老师、见孙老师之所见、见孙老师所见之思、见孙老师所见所思之时代印记,一切均透纸苍凉。
一瓣:
今年六月,《戏缘》开始第五次由公众号连载,我也成了日日追读的“戏粉”。孙老师的“戏缘”是戏曲史,是学术史,也是老师个人的生命史。我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在热闹古朴的瑞安城四处看了戏,重走了鲁迅在故乡绍兴看社戏的水路,经历了杭州全民鼓盆齐鸣围剿麻雀的喧嚣,又度过了在平阳中学“实践楼”沉潜苦读的时光。之后随着时代展换新颜,我也跟着老师负笈北京、讲学世界各地……。个人的命运难免要经受时代的各种波折,但君子终日乾乾,“宁澹”二字,不光是老师晚年的心志,也是这部大书给予我最深沉而悠远的人生启示。
黄良成:
祝颂孙崇涛教授所著《戏缘》完美收官
品读钜作岁月稠, 赏阅戏缘难释手。
孙教倾情绽奇葩, 孩提结缘到白头。
戏研创新著文献, 经典蜚声传全球。
受人瞩目开学科, 绛帐传薪声誉留。
历时六载呕心血, 不落窠臼写春秋。
国报网站竞转载, 公众读量居榜首。
梨园百花齐来贺, 中华戏曲春色透。
耄耋之年故事新, 妙笔生香劲方遒。
横塘风荷:
读完连载“戏缘”,深感孙教授的戏缘至诚至深!孙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戏曲的学习、研究、发扬、传播,可敬可佩!试撰鹤顶嵌名联以赠:
崇山峻岭苦攀登,才高八斗,木铎金声,百万艺文传世界;
涛涌浪惊多胆识,学富五车,锦心绣口,三千弟子遍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