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不少企业家,但今天这位,我除了佩服,更多的是敬仰。
有这样一个女人,年过七旬,大字不识,却坐着劳斯莱斯去打麻将。
她没上过一天学,光是学写自己的名字就花了半个月,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女人,领导着2000多人的公司,能在一年内做到年营业额超45亿。
2012年,她以36亿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公司产值达到33.7亿,纳税4.3亿。
政府奖励她四个连号车牌,原因是:这个女人带着公司创下了3年缴税18亿、产值68亿的成绩,也直接间接带动了800万农民致富。
2015年,《财富》发布“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排行榜,她便是其中一位。
2021年,大家都在说,薇娅以身价90亿荣登“2021年中国福布斯富人榜”,这个数据只用了5年。
而在同一个位置的另外两位企业家,一个用了15年,另一个用了23年。
中国有句古话,姜还是老的辣。
用23年走到这个位置的这位企业家,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人。
你不一定听过她的全名,但一定听过她所创立的品牌。
而且,你一定尝过。
她是改革开放最杰出的40位民营企业家之一。
她的公司品牌,叫老干妈。
她的名字,叫陶华碧。
1947年,陶华碧出身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山村,没上过一天学,20岁那年就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那段日子有多苦,只有她自己知道。1989年,陶华碧听了朋友的建议,用省下来的钱在在街边开了家小店,名叫“实惠饭店”。那是陶华碧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来的,勉强能摆下两张小桌。一开始,饭店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才特地做了麻辣酱,用来拌粉。因为物美价廉,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学生,但也有不少学生赊账。陶华碧当时做了个惊人的举动: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一律销账。她的麻辣酱做的很出色,以至于有次早上起床头晕没能去买辣椒,顾客来吃饭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很多人吃完凉粉后还买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陶华碧看中了麻辣酱的潜力,特意去走访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生意红火的餐厅都有个共同的原因 —— 用她做的麻辣酱。经过慎重思考和长时间的准备,陶华碧舍弃了经营多年的饭店。事实上,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很早就劝她关掉饭店,转行生产麻辣酱,但每次老干妈的理由总是让人无法接下去。1996年,陶华碧向村委会租借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在未来的时间长河里,“老干妈”这三个字响彻云霄,足以震撼整个华人世界。刚成立的辣椒加工厂,只是个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是采取很原始的方法,比如捣辣椒、切辣椒。这是个苦差事,常常能把眼睛辣得流泪,陶华碧就亲自上场,一手一把刀,两张刀抡起来翻切,用她的话来说,把辣椒当苹果切就好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由于长期在一线以身作则,陶华碧患上了肩周炎,10个手指头的指甲全部钙化。作坊时代的老干妈,麻辣酱产量不多,但当地凉粉店也消化不完,要发展下去就开拓新市场。陶华碧便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个商店、各个单位食堂进行试销。一开始,大家都拒绝这些名不经传的辣椒酱,她就跟商家约定:卖出了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结果,不到一周时间,试销商纷纷打电话来,让她加倍送货。麻辣酱很快就脱销了,陶华碧加倍生产,连夜电话贵阳第二玻璃厂的厂长,“我要1万个玻璃瓶,现结!”说起这个玻璃厂,老干妈和它的合作算是花了一番大力气。陶华碧发现装麻辣酱的玻璃瓶很关键,就找到了这家玻璃厂,想合作定制玻璃瓶。贵阳二玻年产1.8万吨,压根不想理会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作坊,一口拒绝了陶华碧的定制请求。面对这个干脆的拒绝,陶华碧丝毫没有胆怯,开始了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没有人知道那几个小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后来双方达成了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这份协议的重要性在日后里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在不久后的那场国企倒闭浪潮中,它是送了贵阳二玻一张免死券。1997年6月,“老干妈麻辣酱”经过市场的检验,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自此,老干妈生产规模迅速膨胀,一年后,“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企业家有多难,恐怕只有局中人知道,著名商界思想家冯仑曾说,做民营企业,不少人的结局就是进两院,一是法院,二是医院。而陶华碧这样一个身高不足五尺、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女人,带着她的员工在江湖风雨中拼杀了这么多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惊喜和疑惑。一个连字都认识、没有任何财务知识的人,如何管理一个2000多人的公司的?
据工商资料显示,这家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股东机构只有陶华碧与其两个儿子。其中,陶华碧持有的股份仅占1%的比例,大儿子李贵山持有49%,小儿子李辉2012年5月才入股,持有50%。2003年,贵阳市一些政府领导曾建议陶华碧,可以帮助“老干妈”公司借壳上市,融资扩大公司规模。尽管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但不得不说这五个字点出了近几年某些商业模式的本质。
现金流这三个字,很多企业家提起来就没底气,在老干妈这却是最硬的底气。陶华碧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坚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因此,老干妈的账目非常简单,从来没有应付和应结这一项,更没有库存。她让财务把账目读出来,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就能大概知道公司的运营情况。她说:“我没有跟国家贷过款,贴息贷款我都不要。政府很早以前就提出要扶持,我不要,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踏踏实实做,不欠别人一分钱,这样才能持久。也不欠员工一分钱,拖欠一分钱我都睡不着觉。和代理商、供货商之间也互不欠账,我不欠你的,你也别欠我的。”
2009年,记者到贵阳采访“老干妈”时分,发现连一本像样的员工制度手册都没有。没有任何西方规模经营的规则,到底是怎么让“老干妈”迅速发展而不出问题的?“比如前一天和一个员工聊了几句,第二天她会煮6个鸡蛋亲自拿给这个员工,叮嘱“要好好干啊”;比如突然有一天她开出贵阳最高的薪水找来“几个能人”,将一部分股权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他们,自己只是偶尔系着围裙到车间转转。”陶华碧说,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娱 ”,因此也会关注员工的娱乐活动。在她的经营理念里,员工要在这里感到快乐,感受家的感觉。“除了用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亲情管理维系着一个数千人的庞大企业,陶华碧更令我赞叹的一点,是她与所有政府官员,始终保持着不是很远却相当明显的距离,一个草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做到这一点有多难,恐怕只有那些富豪榜上的明星们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