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什么“毁僧谤道”?

贾宝玉是一个性格和思想都很复杂的人。他的贴身丫鬟袭人曾经劝过他要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里面就有“毁僧谤道”。为什么“毁僧谤道”会成为贾宝玉的一个罪名呢?

其实,在中国古代,利用或者崇尚宗教的皇帝有不少。比如武则天就曾经利用佛教来宣称自己是有资格当皇帝的。比如嘉靖皇帝朱载垕,就十分迷信道教,那些善于谄媚的大臣就靠写青词而平步青云。

到了清朝,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就十分明显。而致力于促进三教合一的,就是雍正皇帝。当然,雍正皇帝其实是利用宗教蛊惑人心,是利用宗教麻痹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汉族文人,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雍正皇帝在上谕中宣称:“朕向来三教并重,一体尊崇,于奉佛敬仙之礼不稍轻忽。”可见,雍正皇帝是很郑重其事地在推行三教并重的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贾宝玉的“毁僧谤道”就不仅仅是贾宝玉个人的叛逆,而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了。

那么贾宝玉“毁僧谤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其实,贾宝玉并没有严重的“毁僧谤道”的行为。他只是不喜欢那些很世俗的宗教人士而已。比如张道士,贾宝玉在外人面前可以称呼他为“张爷爷”。但是后来贾宝玉发现,这个张道士油滑世故,还多管闲事,插手自己的婚事,就讨厌这个张道士了,甚至决定不再见他。要知道,那个张道士可是代替贾宝玉的爷爷贾代善出家的人,也是皇帝和王公大臣都十分尊敬的人,是世俗人眼中的“活神仙”。但是,贾宝玉却偏偏因为张道士要为自己说亲就感到很嗔怒,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可见,性情中人贾宝玉对这个张道士的确很厌烦。

贾宝玉厌烦的还有那个给薛宝钗金锁的和尚。薛姨妈对王夫人说,薛宝钗戴着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那个和尚还说,要找一个有玉的方可婚配。对于这个说法,贾宝玉是不屑的。他在梦里都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可见,贾宝玉之所以讨厌和尚道士,是因为他要坚守“木石前盟”,是讨厌那些插手别人婚事的出家人。

那么贾宝玉对于佛道思想本身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我觉得,贾宝玉其实是一个很有佛性的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他因为调和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矛盾无效,还被她们俩奚落,就心情很低落。于是,贾宝玉就想到了《南华经》里的“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再加上,贾宝玉之前听薛宝钗念了《寄生草》。于是,贾宝玉就自己写了一首偈子,又写了一首《寄生草》。这说明,贾宝玉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也是一个很淡泊的人。

不过,贾宝玉当时并没有真的看破红尘。他参禅的结论是“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和林黛玉说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两种境界。而且,贾宝玉当时在人世间还有很多牵挂,他还是一个喜聚不喜散的人。当时,贾宝玉是不可能真的彻悟的。而且,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提点之下,贾宝玉就不再自寻烦恼了。

贾宝玉对于佛教思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的。他或许对佛教思想里的禁欲主义并不认可,但是贾宝玉也不是一个放纵欲望的人。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为怀,是世法平等,是普度众生。贾宝玉对于这些观念,则是很认可的。他对穷人很是怜悯,经常救济他们。他明明并不是很看得起刘姥姥,却也愿意让妙玉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给刘姥姥,让刘姥姥可以卖掉度日。可见,贾宝玉的确很慈悲。至于众生平等的意识,在贾宝玉那里体现得就更加明显了。贾宝玉不仅对自己身边的丫鬟温柔体贴,愿意为她们服务,还愿意和星星月亮,草木虫鱼交流,也愿意和林黛玉一起埋葬落花。可见,在贾宝玉心中,万物平等,众生皆有情。这和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一脉相承。

不过,贾宝玉并不愿意接受清规戒律的束缚,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他的表现,有点类似于明朝盛行的“狂禅”。而且,贾宝玉并不觉得神佛真的存在,他只是愿意接受佛教观念中那些劝人向善的内容。

至于道教,贾宝玉并没有评价过。不过,贾宝玉对于道家思想是很青睐的。他追求清静无为,他拒绝考科举,厌恶八股文,讨厌官场中人。他的这些表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接受了道家的思想。他自己续写过《庄子》,只不过续写得不伦不类,被林黛玉嘲笑。不过,他之所以会去续《庄子》,就是因为他和袭人闹别扭了,心里面很烦闷。他忽然觉得自己的烦恼都是来自于这些女孩子,而庄子的“齐物论”则可以让心绪烦闷的贾宝玉找到精神慰藉。尤其是其中“齐生死”的观念,更是让贾宝玉深受启发。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批判,也是和庄子的观念不谋而合。不过,贾宝玉只是信仰道家思想,并不是一个崇尚道教的人。

其实,贾宝玉之所以“毁僧谤道”,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确对佛道思想有所反思,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发现,尘世中的很多宗教人士都是很世俗的。贾宝玉发现,那些所谓的宗教人士,其实比那些世俗中人更加不堪。

《红楼梦》里的宗教人士并不是清心寡欲,虔诚修行的人。他们攀附权贵,阿谀奉承,甚至和恶势力狼狈为奸。静虚老尼、马道婆等都是这样的人。寺院,道观都可以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贾宝玉“毁僧谤道”的行为:贾宝玉看不起那些披着宗教的外衣,却油滑世故的人,因此“毁僧谤道”,但是贾宝玉却有一颗出世的心,最终会“悬崖撒手”。但是,贾宝玉就算“悬崖撒手”了,也没有看破红尘,依旧心中有情,是个“情僧”。贾宝玉的行为,体现出“多情既佛心”的真谛。

作者:归途如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