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摩崖书法典范!《曹植庙碑》《文殊般若经碑》 《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高清集结!

康有为说北朝书法有三大宝库:

一个是龙门造像,一个是云峰刻石,还有一个就是摩崖刻经了。

而摩崖刻经中,最重要的一批都在山东,

分布于泰山、铁山、冈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是隶书转向楷书的过渡时期的大字傍书,在书法史上举足轻重。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铁山石颂》

《冈山入楞伽经》《铁山大集经》

《论经书诗》《文殊般若经碑》

《郑文公下碑》《陈思王庙碑》

我们虽说极喜欢这种风格的榜书作品,却因这种作品在书写、刻制、拓印和保存上较之碑刻书法难度更大,市面上的同类字帖少之又少,十分难得。

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由山东美术出版社推出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系列,继去年的第一辑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铁山石颂》《冈山入楞伽经》《铁山大集经》之后,包括 颜真卿都去取经的《文殊般若经碑》,“七步诗”曹植《陈思王庙碑》,还有北魏著名书家郑道昭的名作《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四种的第二辑最新出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更精美的榜书作品:

一起来欣赏下:

陈思王(曹植)庙碑

《陈思王庙碑》又称 曹植庙碑》。 曹植,是魏太祖武皇帝曹操之子,封陈王,缢思,世称陈思王。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立,碑石位于山东省东阿县城南十八公里阿鱼山祠内,共22行,每行43字。

《陈思王庙碑》虽然脱胎于刻经书风,但以楷书为主,又掺杂篆隶书体,参差变化,浑为一体,力与巧、质与妍、工与奇融会贯通,古意盎然而又别开生面,是一件继承与创新并举之作。笔画提按变化夸张,粗细对比强烈,体势变幻多姿,这与追求圆浑、静穆的刻经书风的书体大相径庭。

《陈思王庙碑》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凝重浑厚的线条、宽博外拓的结字特点,被认为是颜体楷书的源流之一。

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

《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又名《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坐落于山东省汶上县水牛山上,镌刻于南北朝时期,刊刻者已无从考证。碑高2米,宽0.86米,厚0.14米。上罩盖顶石一块,碑额中置佛龛。龛之两侧阴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宽约为20厘米,书体结体茂密,隶楷兼蓄,方圆并用,浑厚勃发,给人以风润厚美之感。

《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极具北齐书风,用笔平衡庄重,不作险峻欹侧之笔,故显雍容大度。其横画的收笔处下端有的像楷书的顿笔,有的有意上挑起一撮尖波。从书法风格看,《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与《徂徕山映佛岩般若经》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相仿,丰腴温雅。清杨守敬在《平碑记》评道:“平情而论,原非隶法,出以丰腴,具有灵和之致,不堕寒俭之习耳。”唐代颜真卿曾多处求得此帖,时常临摹,终自成一家之风。《文殊般若波罗蜜经碑》对于学习唐楷大有裨益。

郑文公下碑

《郑文公下碑》,云峰石刻中的长篇巨作,气魄宏伟,北碑中的翘楚。

作者北魏著名书家 郑道昭,叶昌炽誉其为“书中之圣”。公元511年,郑道昭任光州刺史,“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从政之余,他寄情山水,在云峰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留下了享誉四海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宝贵题刻。

《郑文公下碑》用笔舒展,结体宽博,气势宏大。清代的包世臣曾评价:“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并赞其“真文苑奇珍也”。叶昌炽则赞其“乃书中之圣也”。

论经书诗

《论经书诗》全称《诗五言与道俗十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锋山论经书一首》,也是北朝著名书家郑道昭名作,内容为其自作诗,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

《论经书诗》高3.38米,宽3.5米,依山势而刻,刻石摩崖高达5米,共20行,每行7到21字不等,比《郑文公下碑》字大两倍,大的字20厘米,小的12厘米左右。《论经书诗》字形较扁,有明显的篆隶笔意,纵情挥洒,逸气纵横,形成了洗练大方、潇洒自如的豪放气势。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盛赞其:“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穠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欲得北魏书法之势,非此石刻莫数。

第二辑这四种很喜欢吧~

之前出版的第一辑,也都是名品哦~

“榜书之宗”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就在其中: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被誉为“ 榜书之宗”。

其书体在楷、隶之间,偶尔杂有一占篆意古拙朴茂,静谧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刘墉、康有为等人的书法就很大程度滴受到了《经石峪金刚经》的影响。

铁山大集经

《铁山大集经》刻于邹城北郊铁山。

这个铁山的命名,跟八仙之铁拐李有关。

相传道家铁拐李曾在此传道,因释道之争,在山半腰踹出个大脚窝,故名铁山。

铁山刻经位于其西南的石坪上,山势如瀑,大脚窝正嵌在石经上面。刻经内容为《大集经·穿菩提品》,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字形古拙,以隶势为基调,用篆书的行笔法,又在恰当的部位揉进楷书的起收笔法,大开大合。

铁山石颂

《铁山石颂》刻于邹城铁山之阳,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2米,面积1085平方米。根据刻石的内容可分为经文、石颂、颂文和题名四部分。经文,系摩崖刻经的主要部分。17行,现能够辨认的近800字,经文排列整齐,行距匀称,界格清晰。

冈山入楞伽经

《冈山入楞伽经》刻于山北麓俗称“狼沟”的巨石上。

《入楞伽经》为禅宗经典。小字刻经在鸡嘴石南面的崖壁上,大字刻经散刻在十多块巨石上,隶书结体,用笔上多施楷法,有意识地夸张起笔、收笔处入锋、出锋的效果。点笔皆作圆点,笔画转折处多作断笔,粗犷方峻。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八种,为8开的超大开本,

裸背平装,临摹非常方便。

印制水平也极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