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点检管理有哪些特点
现代化的企业,必须配备现代化的设备。要使先进的技术装备充分发挥效能,就必须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水平,实施现代化设备管理的体制和方法。
点检管理的特点
设备点检,完全改变了以前设备检查的业务结构,改变了设备传统性检查的业务层次和业务流程,创造了基础管理的新形式。点检管理与传统的设备检查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了设备管理思想的更新
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担负着社会大生产的重要使命,生产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将完全借助于生产设备来实现。往往一个小小的故障,将会造成自动化设备的全线停产,其损失之大是不可估计的。因此,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将更多地向设备管理转移,传统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设备点检的推行,恰恰是传统管理思想的更新,摆脱了传统管理的被动性,实现了管理意识强的点检维修方法——针对性维修。
2. 达到了以管为主,工人参加管理的目的
传统性管理结构,是以修为主的体制,其管理业务(包括设备大检查)由职能机构的技术管理人员来完成。在推行“点检管理”后,其管理业务则由专职点检人员来具体实施,把管理的意识推向设备本身,真正体现了工人参加设备管理的优越性。因为点检人员是设备的直接管理者,他们最了解自己所管辖设备的种种状态,也最有制订维修计划、维修费用预算管理的发言权,而且最能反映其实际管理意识。
3. 实现了维修的最佳化目标
以最经济的费用完成全部设备的维修工作量,以最少的故障次数和故障停机时间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这是实行设备点检管理的两大最佳化目标。通过点检管理,能够定量掌握零部件的剩余寿命,均衡维修负荷,采取早期防范设备劣化的措施,把故障苗子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延长机件使用寿命,达到最经济维修的目的。
4. 形成标准化的设备基础管理作业方法
为了达到设备管理的规范化,规定了各点检组的点检业务的内容、点检作业实施的路线、点检实施时间分配、点检作业图表记录以及点检实绩分析等和整个点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事项。
传统设备检查的几种形式
1. 事后检查
所谓事后检查,就是在设备发生突发性故障(事故)后,为了提出合理的修复方案和确定具体的内容以恢复故障(事故)部位的工作性能,而进行的对应性的检查。这种检查无预先设定的检查周期,也无固定的检查内容,同时也不固定专人进行,一般是由设备技术人员组织有经验的维修工人进行实地调查、检查。
2. 巡回检查
这种检查方法在我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工业学大庆”时代大庆管理的经验。它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检查部位和主要内容实行粗略的巡视工作,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消除运转中的缺陷和隐患。这种检查方法实质是一种不定量的运转管理。
3. 计划检查
计划检查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代,在普遍采用的计划预修制时实行的设备检查,它有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检查的项目,所以也称定期检查。这种检查方式已普遍用于设备检修中,它包括事先的检查和部件的解体检查,但是不固定人进行,一般由技术人员提出计划,检修工人实施。
4. 特殊性检查
这是对有特殊性要求的设备进行的检查。如设备的精度定期检查、零部件的品质检查、继电保护整定和绝缘测定等的特殊性检查。
5. 法定检查
以国家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必须进行的检查,称法定检查。它包括性能鉴定和法定试验。如高压设备的高压试验,锅炉和压力容器的压力试验,吊车等起重设备的年检试验等。为了防止灾害(故障)的发生,进行安全作业,这是绝对必要的。要求该设备的点检、维修人员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行定期的强制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