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唐诗解读——杜甫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注:
唐尧:就是古代五帝之一的尧。几千年来,尧是人们心目中最贤明的帝王之一。史籍上说,他曾经当过唐侯,后来作了帝王,人们就称他“唐尧"。这里借指当时的皇帝唐肃宗。
自圣:生来就很圣明。这是旧时对皇帝的谀辞,杜甫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野老:山野老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应门:照应门户。
藏书闻禹穴:禹穴,指现在甘肃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据传禹治水时曾“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炳灵寺在积石山上,所以炳灵石窟也叫“禹穴”。杜甫身在秦州,自然听到了这些传说。
记:记载事物的书籍文章。这里指其中有关于仇池山的记载的书籍,如《三秦记》《水经注》《仇池记》《英雄记》等。
鸳行旧:等于说“旧鸳行”。鸳,也写作鹓,一种传说中的鸟。鸳行,也作鹓行,据说鹓飞行时秩序井然,队列整齐,所以后世多用来指朝廷上官僚的行列,也指同僚。
鹪鹩:一种小鸟,体小嘴尖,能在树木的细枝上造出精巧的巢窠,又名巧妇。
解读:
这是这组杂诗当中的最后一首,是送给朝廷当中的旧日同僚的,有总结性的特征。诗中阐发了诗人充满愤恨以及对抗的情绪,用反语性的说法,寓意曲折,感情较为激烈。同时,以诗句来描写自己在秦州时期的生活,心中始终放不下百姓、苍生。需要仔细体会诗人的那种心绪,体悟那种“野老复何知”的怨怼及背后的感情。
历来讲、注杜诗的人,都注意到了杜甫的“忠君”思想。这种思想在杜甫身上不仅是有的,而且在对皇帝的态度上,“忠”也是杜甫最重要的一面。不过,这并不排除他对皇帝也有非议的时候。这首诗,便是一个例证。
诗一开头就比肃宗为唐尧,似乎捧得很高,但接下去的“真自圣”三个字却暗暗否定了这个比拟。既然肃宗生来圣明,那末就不必听取群臣的议论了。可是杜甫有给他作左拾遗的实践,深知肃宗应该听取群下建议的地方还很多,杜甫自己就是因进忠言不被见用而贬职的。所以,“真自圣”三字实际上是对皇帝的不满和讽刺。
“野老复何知",从字面上看,好像杜甫在这里承认自己对朝政国事都毫无所见,也不打算再提什么建议了。但是仔细来看,在前一篇诗中,他不是还在“思飞将”、盼“筑坛”吗?因此这一句也是牢骚话,应当反着看。
当然,杜甫批评君王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不可能否定君王。也不可能采用过于激烈的言词,这种婉转讽喻,在杜甫来说已经是有点激进的了,因为他思想深处忠君的因素太多了。
后六句强作放达,故意把山居的生活写得很惬意,实际却暗暗抒发着诗人的不满。
“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两句写劳作,其中“能无”“亦有”一反一正,但都带着聊以自慰的情绪。“藏书问禹穴,读记忆仇池”两句写怀古、写读书,是劳动之余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虽属对仗,但句式并不一样。后一句中的“读记”“忆仇池”可以分两段看, “读”和“忆”的主体都是诗人自己。但前一句中的“藏”和“闻”这两个字只有“闻"才是作者的行为。当然,这两句又是“互文",即是说:关于仇池山,不仅“读”到了有关记载,也“闻"悉了有关传说;关于禹穴,不仅“闻”知了有关传说,也“读”到了有关记载。另外,传说中的禹穴据说还有几处:一在浙江绍兴会稽山上,一在陕西洵阳县东部。也还有人说这里的禹穴指禹的出生地,即在今天的成都。于是旧日的注释家多以此为根据,说这句诗透露了杜甫有入蜀的打算。其实“禹穴”和“仇池"都离秦州不远,杜甫在这里把它们连用,只是故意把自己在这里的生活说得旷达、闲适、自得其乐就是了。
“为报鸳行旧”,有人根据这句诗意,说杜甫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以诗代简,回答旧日同僚们的书信,我们认为是有道理的。
“鹪鹩在一枝”,诗人想说的是,我多年来辛苦奔波,并没有多少个人的打算,你看,这天冷地湿的山区,我已经相当满足了。其实,这也是激愤之语,是作者怀才不遇、不能施展政治抱负的愤懑情绪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