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夷门歌》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注:
夷门:战国魏都大梁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魏信陵君之门客侯赢为大梁夷门监者,此诗即咏其事,故诗名为“夷门歌”。
雄雌:胜负。
鼓刀:谓宰杀牲畜。
抱关者:抱门闩者,即负责启闭城门的人。
解读:
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要写出点新意,委实不易。这首诗所写的人物和故事,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不过诗人在剪裁和提炼素材、叙事和抒情方面,显示了他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艺术才能。诗中所提到战国时隐者义士侯赢献策救赵、慷慨赴死的壮烈行为,同时也刻画了朱亥这位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的豪侠精神,当然也对信陵君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高度肯定。王维的这首诗实则故事新编,寄托了早期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盛唐时期士子们要求登上政治舞台施展才华、兼济天下的强烈愿望。
司马迁的《史记》在记载这段历史事件用了二千余字,但在诗人笔下,将这一曲折复杂的事件进行了高度提炼、概括与浓缩,改写成八十余字的小型叙事诗。而且主人公已经由司马迁笔下的信陵君变成了侯赢。
开篇二十八个了,便交代了故事的历史背景——混乱的战国七雄争霸、秦国围攻赵国首都,而魏王见危不救,“犹未分”“何纷纷”“围益急”这一连串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渲染出一种形势紧迫的气氛。与《史记》记载不同的是,史记写信陵君如何诚心谦恭,礼贤下士,而诗人却却先写赵都被围、魏王不救的形势,再倒叙信陵君结识侯、朱二人的情景,最后才写侯赢献计救赵、仗义殉身的事迹,这种叙事结构往往能够牵引着读者的心弦,造成悬念。
再次诗人用粗线条勾勒历史时同时,同时注重故事情节和艺术细节的的描写,这主要体现在第二段写信陵君,描写他停马、执辔的细节,表现他谦恭的性格,又用两句诗交代侯、朱身份,正是强调他们出身卑微这一点,诗人用唱名的方式让这两位英雄出场,既抒发对他们仰慕之情,也能烘托信陵君礼贤下士。全诗第三部分集中笔墨写侯嬴,不仅描写了他献策、酬恩、刎颈等豪侠行为,更赞颂了他慷慨意气、重义轻生、信守诺言的品质。
这种叙事惜墨如金,写人和抒情用墨如泼的笔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鲜明的艺术性,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到蔡琰的《悲愤诗》。晋宋陶渊明的《咏荆轲》到王维的《夷门歌》《老将行》,再到中唐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到晚唐韦庄的《秦妇吟》等等,都是这一传统叙事特色的体现。
由于这首诗人物形象鲜明,叙事简练,感情激越,历来受到诗评家的赞赏,清人方东树说:“'非但’'慷慨’以下能出波澜议论。”其中两句“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直接用了《史记》中人物原话,结尾句“七十老翁何所求”语出《晋书·段灼传》中的“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明朝时期大思想李贽自尽之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年公元1602年,距法国大革命187年,距五四运动317年。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