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注:
东溟:东海
西海:与东海对举。
逝川:指一去不返的河水。语出《论语﹒子罕》。
春容:青春年少之容。
寒松:寒冬不凋的松树。
云螭:云龙。螭,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解读:
这是李白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李白客居山东时所作。诗人在开元后期屡有感叹时光、悲叹白发之作,实则是感叹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未成。本诗亦有此意。
这首诗想象奇特,语极惊耸。全篇十句,前四句节奏极为骏快,河水滚滚东流无止无休,太阳每每向西沉落,这一东一西向人们昭示的,恰恰就是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时光。同样写快,在李白的笔下,有飘忽之气,语语似从天上落,气势令人匪夷所思。
接下来四句感叹时不我待、人生易老,岁月匆匆间,每个人容貌发生了变化,昨日还是青春年少,今天已经是两鬓斑白。
虽然诗人发出了岁月不等人、秋发人已老的叹息,但诗人欲乘云螭翱翔天际、汲取日月精华,这是李白的人生态度。
大凡天才对生命都极为敏感,何况李白本来就有一种超乎个体生命之上的人生大迷的永恒孤独。面对世路歧途、命运多舛、有才难展的时代,他的思考往往从现实的困顿振翅而起,将希望寄托于苍茫的时空、无垠的永恒,这种孤独意识,有人曾将其理解为消极、逃避人生,未免皮相之见,这其实可以是诗人将其个人的现实忧患向宇宙意识、生命意识的升华,是人类灵魂深处最为深切却又无法解脱的悲剧感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