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禅位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海陵王完颜亮亲率大军大举南侵,逼得宋高宗一度做好了再次逃离临安府的打算。最后金海陵王渡江失败并被部下所杀,宋高宗总算有逃过了一劫。

这次抗金,宋高宗的养子赵玮随同高宗亲征,一路上充分展现出其孝子的形象,每日早晚两次记录高宗的生活起居,进呈宫中。当随驾大臣坐在肩舆内避雨时,赵玮乘马扈从高宗,“雨渍朝服,略不少顾”。赵玮的表现令高宗颇为欣慰。第二年二月,高宗返回临安不久,就做出禅位的决定。同年五月,高宗下立皇太子诏,赵玮改名赵眘,正式成为皇储。六月,高宗行内禅之礼,将皇位让给赵眘,是为宋孝宗。而宋高宗则退居德寿宫,自称太上皇帝。

宋高宗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候退位?按照他对朝臣陈康伯的解释,“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在朕意,非由臣下开陈也。卿等宜悉力以辅嗣君。”(《续资治通鉴》卷137)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年纪大了,身体多病,不得不退;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位时间已三十六年,多少有些疲倦了,自己很想过悠闲的退休生活了。

宋高宗自己陈述的理由尚说得过去,但其实仔细分析起来,这两个理由恐怕都是托辞。先说“老病”。在两宋十八位皇帝之中,宋高宗的身体是最好的,他退位时虽已经五十六岁,看起来确实不小了,但事实上他又硬硬朗朗地过了二十五年的“闲居”生活,甚至他在退位后仍新纳了十几名姬妾。再说“闲退”。高宗退休后,并没有过上每天养养花、喂喂鱼、写写字这样颐养天年的生活,对于军国大事他同样也没落下。可以说,孝宗朝的政治决策在依然笼罩在高宗的阴影下,说白了孝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顺从于太上皇的权威,并且许多高宗的政策也不容妄议。一次,有言官批评秦桧专擅,这等于间接批评了高宗。高宗将宫中一座建筑命名为“思堂,然后宴孝宗。孝宗问及堂名的由来,高宗回答:“思秦桧也。”自此以后,对秦桧的批评大大减少。另外,尽管孝宗明白岳飞的冤屈和战功,也只能有限地为他平反。淳熙年间,孝宗命有司为岳飞作谥,礼官拟用“忠愍”,孝宗则认为“愍”字有批评太上皇失政的寓意,改为“武穆”,而且昭雪和一切恩恤,都是以太上皇“圣意”的名义进行的,这些都是为上皇保留体面。

陈鸣楼《南宋皇城图》局部

宋高宗禅位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政治算计,非当事人自然很难确知。但宋高宗决定禅让也绝非是心血来潮之举,正如虞云国先生所说:“高宗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这一决策的:让一个听命自己的继承人早点替代自己处理朝政,既省得自己政事烦心,又能够进一步换取他的知恩图报,自己既可以安享尊荣,又可以在适当时候以太上皇身份左右大局,禅让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虞云国《细说宋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