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理解绿色生活方式
【经岚观察】17058
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理解绿色生活方式
文/李志青
来源:上海观察 2017/6/2,原标题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聚焦的绿色生活方式,该如何准确理解?”。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在主持这次学习时,特别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对于绿色生活方式,存在不同理解,总体上,当一种生活或消费行为所消耗的资源和环境较少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反之则不是。比如,过度的包装显然就不是绿色的生活或消费行为,会造成资源环境的浪费。
如果从全生命周期看,绿色食品或许并不够“绿色”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要准确地判断和识别某种生活或消费行为是否为“绿色”及其真实“绿色程度”其实并不容易。
譬如就饮食而言,一般认为绿色的食品消费是一种绿色消费或生活行为,属于绿色的生活方式,其原因在于,相对于“非绿色的”食品而言,基于化肥使用量上的差异,那些有机的、绿色的食品的确会减少农业污染排放,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这样的认识其实并不全面。这是由于,尽管“有机的绿色食品”对化肥使用的依赖相对较低,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却可能会增加其他投入,包括技术研发、劳动力或相关的设备设施,从而不可避免地增加资源投入,带来排放(比如增加电力的使用而增加碳排放),造成环境影响。这意味着,除非我们对有机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做全生命周期的考察和研究,比较背后的资源利用和排放水平,否则是很难在直观上做出合理的判断。
再举个例子,如前所言,绿色生活方式的范围涵盖方方面面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其中既包括易耗的消费品,如食品、服装、玩具、卫浴用品等等,也包括耐用的消费品,小至厨具,大至房产,也就是建筑。事实上,建筑消耗和排放在整个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中占到很大的比重,以碳排放为例,建筑以及建筑相关的排放已经占到总排放的2-3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有所差异),其重要性一点都不比工业制造业及其他消费品领域的排放来得低。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的理解也一直没有将建筑及建筑相关的总排放都纳入进来。尤其是,当大家在购买房产的时候,他/她很难去比较和考虑这个房产本身所存在的环境影响,而是较多地考虑房产购入后的消费方式选择,如装修、家电等。但是,要知道,所有房产的资源环境属性在很大部分是在建造之初便已经开始发生。
这一方面体现在建筑对于材料的消耗上,比如,近期有关绿色建筑的研究发现,房产等建筑中消耗了大量的建材,包括钢筋、水泥、木材等等,这些建材的消耗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并产生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房产等建筑的结构和制度设计上,不同的结构和制度设计方式会左右和决定人们的居住习惯,包括家电的使用等,进而产生不同的资源环境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完整地审视某一项生活或消费行为,我们就完全有必要从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理解和推进绿色生活方式,从消费的初期阶段便开始介入,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而不是仅仅在生活或消费行为的末端开始倡导“绿色”。
那么,如何从消费的源头和前端来判断和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呢?我们可以结合建筑这一耐用消费品展开分析。
从消费源头和前端推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从资源环境的消耗角度来看,如果将建筑消费分为购置、装修、入住等几个环节的话,购置环节显然就属于消费的前端了,在这个环节上,消费者会面临很多的选择,究竟购置怎么样的房产,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大量的研究证明,一般而言,消费者的最主要购房决策依据是基于对房产属性的考察,包括房产的各种内外属性,譬如地段、区位、结构、楼层、朝向等等,其中有一项属性经常被忽略,那就是环境属性。房产的环境属性指的是房产所处区域的环境质量,以及房产本身的“绿色水平”,前者较直观,包括绿地、公园、湿地等可以改善环境质量的设施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房决策,尤其是影响有着绿色偏好的消费者购房决策,而后者的影响并不那么直观。其原因在于,在一般的房产市场中,缺乏建筑绿色水平的衡量,无法对具有不同排放水平的建筑做出区分,但这并不代表消费者缺乏这方面的偏好,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在一项已经发表的研究中,分析结果表明,针对建筑绿色评级水平的评级会明显影响到消费者的购房决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绿色评级水平越高的建筑,有着较高的市场价格,这个结果的意思就是,在研究所讨论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其实是有一定绿色选择偏好的,他们愿意为绿色的建筑买单。
实际上,当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建筑的消费都已经在不同程度出现这个趋势,消费者不仅对建筑等房产外部的环境质量进行筛选(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在按照不同的建筑标准来选择房产和建筑(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认同等多方面的好处),这无疑在客观上减缓了建筑本身的环境影响。
比如,在美国,有LEED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中国,则有建设部颁发的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这些标准都在不同程度地识别建筑的环境影响,并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显然,标准的制度设计是可以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支付意愿鉴别出来,并通过房产/建筑的增值来激励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到绿色消费过程中,发挥从源头上减缓建筑消费环境影响的作用。
除了建筑本身的环境标准可以引导绿色消费之外,建筑在使用上的某些制度设计也会对建筑相关领域的节能减排产生影响。比如,有学者专门对建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结构展开分析。将所有的建筑使用者分为自主产权和租户两类,从中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房产/建筑产权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电力能源浪费,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房屋租赁占比较高的市场中,我们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房屋使用上的政策,激励房屋租赁者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电力的使用。显然,这样的政策便属于绿色消费的一种制度安排,这在一个侧面说明,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并非完全取决于消费者本身的意愿,而是与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经济制度设计密不可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要注意整体性考虑
有关绿色生活和消费行为,我们还可以将其范围延伸至服务的消费,表面上看起来,当前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比逐年下降,服务消费和服务经济的崛起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水平,即便如此,在服务消费行为中仍然存在不少绿色转型问题。
比如,以交通服务为例,绿色交通无疑属于绿色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从各种交通方式对于资源环境的耗用情况来看,公共交通显然属于最典型的绿色交通了,任何偏离公共交通的交通方式都是非绿色的。当然,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是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去搭乘公交车就算实现了绿色的生活方式了呢?未必。原因在于,我们还得考较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其产出是否高于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考量范围之后的全部成本,如果私人交通的产出更高,那么从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而言,其实这种交通行为也是绿色的。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并没有完全摈弃私人交通方式。但问题在于,在城市交通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之间的配比存在动态的约束,在临近约束线附近时,制度设计对于绿色交通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以网约车为例,鼓励和限制私人车辆加入网约车队伍的政策设计其实就会影响到网约车本身的资源环境属性。只要在网约车的加入没有明显影响到城市交通效率之前,网约车就不会对资源环境(汽油的使用及尾气排放)带来负面影响,但如果是大大加剧了城市的拥堵,那么网约车显然就有违绿色生活方式的原则了,会增加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
此外,借鉴之前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来审视交通方式的资源环境影响,那么,就有必要将承载各种交通方式的交通工具纳入到考量范围,显然,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而言,在消费者的眼里,电动汽车无疑属于绿色的交通工具,但如果将电动汽车的电力生产过程纳入到分析框架中,那么,电动汽车的能源和环境效率就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了。相反,在某些火电发电效率低下的地区,电动汽车甚至会失去绿色上的任何意义,变得是一种非绿色的交通方式了。这样的道理其实处处可见,包括共享单车的资源环境影响,也有必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考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环节上。
总结下来,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绿色生活方式的衡量标准在于考察其全生命周期意义上的资源环境影响;第二,绿色生活方式也要兼顾资源环境在生命周期各环节上的利用效率;第三,绿色生活方式要注重源头治理,要在制度上做好识别和引导的工作。
总之,绿色生活方式与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方式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将绿色生活方式与其背后的各种生产方式和制度、消费制度等割裂开来,而应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