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孟浩然之《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读:
孟浩然喜欢浅淡至极的文字来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景,不经意流露出隐逸生活闲逸的情趣,这首诗以短短的二十字,却达到“诗到自然,无迹可寻”的意境,颇有深然悠远的情韵。
诗歌开头两句写清晨初醒时的情景。有人认为此时的诗人半梦半醒之间,被一阵清脆的鸟叫声惊醒,可诗的开头又说“不觉晓”,这岂非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其实,这两句意思是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生活在此间的人们变得前所未有的闲适,一睁眼就听见窗外的鸟叫声,如此轻快、如此美妙,躺在床上,惬意地欣赏着窗外的“春之声”,岂不美哉!然而等待诗人却是落英缤纷、残红无数,原来是昨夜一场风雨,将树上的花朵吹落在地。可自己怎么一点都未察觉呀?“知”与“不知”之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估计是昨夜诗人眨眼沉酣,即所谓“春眼不觉晓”。
全诗由诗人初醒写起,采用时间跳跃和逆接的手法透过一层,由眼前之景想昨夜发生的情况,虚实相间,给读者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放松。诚如明人唐汝询所说“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孟浩然(689——740),排行六,襄州襄阳人(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袓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但据考证,不太可信。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其面君,但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被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巡视各地,或祭山川,或浏览从猎,与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浩然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其作品中,反映强烈。晚年方趋淡漠。生平见新、旧《唐书》。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历来有王孟并称。在唐时,其诗作颇受好评。《全唐诗》存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