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陈之昂之《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
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主张晋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此处借以指魏大。
三河:汉代河东(今山西南部)、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河南(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为三河郡。此处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六郡: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地。
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狐塞:又称飞狐塞、飞狐口,唐代有飞狐县,在今河北涞源县。
云中:即今山西大同。
燕然: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解读:
这是一首赠别友人从军的五言律诗。从军在初、盛唐是个令当时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做的事。这主要是自太宗皇帝以来,唐统治者积极开边,导致边疆战事频繁,使得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崇尚英武和侠气,另一方面,知识分子自身也有积极建功立业的一面,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军,因为时间短、见效快,总比那种为了博取个功名,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些人运作起来快些,因此“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当时文人的呼声。陈子昂本人也曾经满怀豪情赴边,这首诗就是他勉励自己的朋友魏大立功沙场,同样是送别朋友去上前线,生死未卜,在陈子昂的笔下,却无一点文弱书生的气息,相反全诗充斥了英雄主义,从中也能看出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首联运用了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一个“犹”字,让人感觉到了军情的紧急。“魏绛复从戎”,将魏大比作春秋时代以“和戎”政策为晋消除大将的魏绛,只不过“和戎”变成了“从戎”,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边防战事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勉励友人像魏绛一样杀敌建功。诗人提笔将国家安全与友人出征联系在一起,洋溢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从而奠定全诗的基调。
然而赴边杀敌凶多吉少,分别在即,免不了会怅然,一个“怅别”二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离别愁绪,并起到点题作用。颈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一个“横”字,道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一个“接”字,形象地写出飞狐塞的绵和险峻。“雁山”“狐塞”是守护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这一联已无怅然之情,写出了魏大此去从军的意义重大,为尾联作好铺垫,同时也暗含了此次战争的艰苦性,渲染了气氛,极具想象力,虽然用了四个地名,却无板滞之感。
尾联以汉将留功的典故,将魏大与汉将窦宪相比,给予以很大希望,再一次勉励其建立功勋,扬名塞外。
全诗志雄气盛,体现诗人标举的“汉魏风骨”,表现了正处于社会上升时期的唐朝及青年人的精神。全诗四处用典,或化用其言,或直点其名,或借用实事,或只说其地,意到言随,富有变化,将历史人物、眼前景物、临别情怀完全融合在地一起,给人以大江东去的悲壮。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少时家庭殷实,任侠使气。十六岁后始发愤攻读。684年进士及第,后授麟台正字,转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武后当政时,因言语切直而遭陷入狱。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来西北居延海、张掖河。698年,父亲去世,在居丧期间,遭到射洪县令段简罗的迫害,含冤死于狱中。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