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景松之《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解读:

这首诗的作者景云是唐代一名僧人,他与岑参是同一时期的人,全诗平白如话,描绘了诗人在品观画作之后的感受。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定,往往与人格境界密切相关。面对着一幅画作,诗人仿佛感受到了一棵松树立在眼前,挺拔、清俊,可见画家描摹意态之真。诗写到这里,诗人寻思诗人好像以前是在天台山见过这棵劲松,让观者知道这棵松树原在画中表现得多么真实和引人入胜。

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创作是要把外物与一己的情思相融合,而欣赏则是从艺术作品出发。就象我们经常夸一幅很逼真,意思是说象真得一样,但我们也经常说“江山如画”,意思是说景物象画上画的一样,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相悖,但实际上统一的。前者“画似真”是师造化的产物,后者“真如画”是对自然审美观的问题。

景云既是僧人又是诗人,他作诗与常人相比有不同的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他从自己观画的心理感受来写,既平易又引人思量,“口头浅语,便成天然奇句”。

景云,诗僧。安史乱后人,确切世次不详。幼通经论,性识超悟。后书学张旭,久而精熟,有超外之妙。《全唐诗》收诗3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