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说元宵
元宵节起源很早。“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周润健《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周文中同时也解释了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由来。“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周文说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最早见于唐五代,而对宋史颇为熟稔的吴钩先生则认为元宵这种食品发明于宋代,他在《舌尖上的宋朝》一文中写道:“汤圆,这种用糯米包裹上糖馅煮熟的甜点,也是发明于宋朝,南宋词人姜白石有一首诗写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宋人用吃汤圆的方式,含蓄地寄托情思,期待与亲人团圆相聚。今天有些讲究的人们在过元宵节的时候,还会象征性地煮几颗汤圆吃,延续着习俗包含的美好祝愿。”
元宵自然是元宵节的当家主食,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元宵只是个总称,南方人、北方人对于元宵的做法和称呼都是不太一样的。北方人大体上称元宵,而南方人则把元宵称作“汤圆”、“圆子”、“糖圆”等。称谓不同,做法也略有差别,大体上是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梁实秋先生在《北平的零食小贩》一文中还提到,“北平没有汤圆,只有'元宵’,到了元宵节街上有叫卖煮元宵的。袁世凯称帝时,曾一度禁称元宵,因与'袁消’二字音同,改成汤圆,可嗤也。”袁世凯称帝一共也没超过一百天,汤圆的改称也只是一时。后人为此还有诗嘲讽了一下,道是“八十三天终一梦,元宵毕竟是袁消!”
当然,我国南方个别地区还有把汤圆叫做元宵的。“吴俗元宵必进汤圆,因名汤圆曰元宵。其馅有数种,或百果,或猪油豆沙,均甘腴芳烈,可口异常,盖取团圆之意,以为佳兆也。”(郑逸梅《元宵之种种》)
最后,再顺便说说糖圆。这糖圆也同汤圆不同,“在我的故乡,糖圆是没有馅的,个小,直径不到1厘米,颜色可以五彩的(黑褐等暗色除外,颜色通常是各种蔬菜植物叶汁)。汤圆则个大,比团子小,带馅,馅通常是由芝麻、豆沙或者米粉和糖混杂做成。”(朱学东《元宵节,故乡的汤圆》)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但在我国各地称谓不同,做法、吃法也多有差异。对于我们这些后辈而言,怎么叫又如何吃,开来只有一法,那就是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