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少聪医生讲金匮要略——五脏风寒集聚之脾脏
麻子仁丸
前言
安少聪医生讲伤寒金匮,金匮要略篇 第五十六讲
五脏风寒集聚之脾脏
中医的理论不是一天半天形成的。包括人体的生理,人体疾病的病理,都是随着人们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深入的变化,逐步地一步步一代代慢慢所形成。绝不是天王老子,圣人、至人、真人不经劳动实践就能推理出来的。
就《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这篇,所涉及内容来看,我们透过所揭示的内容,也知是在《伤寒论》与《内经》出现之前的一篇论述。认为人体分为五脏,五脏所病不是中风,就是中寒,再就是腹内不是积,就是聚,要不就是五脏衰竭的死脏。对于六腑、六淫等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尚处在萌芽状态,涉猎不深,因此其在治方法上也就多是汗、吐、下三法,也就不奇怪了。
透过《五藏风寒积聚病》这章的题目,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伤寒论》、《内经》出现之前,古老二千年前的主流中医大致是什么样的。人们总结出了五脏六腑理论又以五脏为中心,都有受风寒侵袭的可能,五脏都存在积聚,对五脏致病的论述尚处在初级阶段,六腑仅是萌芽状态,尚未出现六经理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阴阳的平衡、互有、互根有了认识,并得以传承。
通过以上叙说,我们就知道《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是一篇较古老的论述。他具体揭示什么内容呢?
原文: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讲解:
脾中风的人,总感到身上有一种似喝醉酒般的头晕目眩、眼皮跳动、肢体不协调、全身不舒的翕翕发热感。更为重要的是,除全身皮肤及眼肌肉的跳动外,还因为腹中沉重烦躁,迫使呼吸不畅而短气。这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腹水压迫膈肌,肺活量过度减低,造成呼吸困难的短气。
原文: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讲解:
假如脾的功能衰竭的话,轻触脉非常坚硬,这里用了一个“坚”字,来形容脉的坚硬程度,重度按虽坚硬,里面却空空如也,他用了象杯盖一样的词,里面空的:洁洁,干净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是外皮坚硬,还摇摆不稳状,倒象极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塑料管内多少装点水样。它与芤脉相类似,但比芤脉的按如葱管还要芤,是芤脉的极端状。古人认为,这是脾的功能已衰竭,是脾的真脏脉外露,主预后不良。
林亿他们在编辑这一章时,也颇多忧虑: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病,而肾中风、中寒都不见载,就他们当时可见到的金匮玉函经不同版本,古文简短繁多乱极,因此删繁就简。又去古既远,多方查证,多处翻阅考证,无其它内容可以补缀也。
林亿他们明示,所存古文,颇为繁多没有次序篇章,内容雷同也很多,但若构成一篇五脏风寒积聚的完美文章,又缺如太多,尽管林亿他们这些半内行,做了一些删除重复累赘,辑合了一些他处认为必要有用的资料,仍是缺如太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简而不通的一篇五脏病理文章,它是东凑西拼而来,加之本就对金匮要略一贯思想的贫乏,组成这样一篇文章,就不简单了,这也难怪本篇简、缺、语意不连贯,思想不能始终如一了。
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渐加,以知为度。
讲解:
平时趺阳脉是沉弱微细的,今见脉浮而涩。趺阳脉浮,这里主热,主胃的消化能力强,消谷善饥,同时也主虚。涩主虚,主气血滞碍,气血的失运,故主气血津少。趺阳脉浮与涩有时结合在一起,就是脾失健运,不能正常敷布津液,其脾为约,小便频数,由于津液的短少,则大便坚硬,用小量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这二仁,再添芍药;以轻荡涤积滞,润肠通便。
这里他用丸不用汤剂,就是因这个大便坚,多为老年性习惯性便秘,丸缓也,以图缓通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