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渭 曹改良 陕西临渭 崔继承】原创//几个回顾片断与感悟

  2020第299期总第1278期 

几个回顾片断与感悟

崔继承叙述曹改良整理(六)

伯父是长寿塬上一位传奇人物,在同时代人中是一个巨人般的存在,至今关于他的许多奇闻轶事还在长寿塬的乡邻、亲友中口口相传,长久不衰。将伯父的真实传奇经历告知世人,以正视听,以给家人、亲友们留点作念,使今日的人们有所教益,有所启迪,是我心中蕴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个夙愿。几经努力,终于在古稀之年完成,了了这一笔“文债”,不由得长出一口气,身上顿觉轻省了许多。

关于伯父的系列回忆文章被平台刋发后,读者反响之热烈大大超出预期。在此谨向一直关注支持的各位亲友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印数只有一册,因此每个人都是绝无仅有的孤本珍籍。

这其中,有春花秋月,有世事无常,有波澜壮阔,有细水流长。人生的精彩程度决定了书的厚度和深度。

伯父这部书,无疑是属于很值得回味、珍藏的一部孤本珍籍。他,从一名普通的青涩少年,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大校、高级将领,足够励志;他,从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到为期三年的解放战争,身经百战,斩敌无数,百死一生,直至建国后为部队后勤建设积劳成疾,寿终正寝,堪称传奇。这段堪称教科书般的曲折人生,读来是足以令人细读玩味深思的。可惜由于我接触有限,加之老人家极度低调,导致这部书的大部分章节我们已经永远无法读到,使我们深为遗憾。但仅从这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的经历中,我们依然可以管窥这位可尊可敬的的老人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中收益良多。

为了尽量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我打开头脑中的搜索引擎,觉得还有几个片断与思索所悟,可与诸位分享:

一、伯父信仰坚定,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初心不改。伯父的一生,由于多年从事“白皮红心”的地下工作,建国后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以前来自国民党方面的猜疑尚在情理之中,,而来自己方的怀疑、甚至不可理喻的指责、妄加罪名,真令人匪夷所思,气愤难平。历次政治运动都会受冲击,受审查,几次都是突然被隔离审查了,杳无音信了,家人丶亲人为此担惊受怕不小。

1丶为了不去洛阳劳动营,崔治堂同志称病住在部队驻地河南广武一个老乡家里,一直等到赵寿山(时为伪38军军长)在上层进行了活动,蒋匪撤销了原电令后,崔治堂同志才回到伪军继续工作,故没有去洛阳劳动营,所以也不存在在洛阳劳动营"受过考察",有“叛变嫌疑””的问题。

2丶1946年春,崔治堂同志指派人枪杀了冯烈明,该冯系伪上尉副官,两次受过特务训练。1945年底,陕甘宁关中地委派沙天(又名沙成轩)同志到崔所在团组织伪军起义时,被冯烈明发现,向伪反动军长张耀明告密。破坏了这次起义。并因此事,崔被敌怀疑,被撤了团长职务,准备办理退伍。此时崔请假回到原籍,冯又尾随崔,并对崔进行威胁。在当时紧急情况下,崔处决了冯,是为了维护党的利益,原定“有血债”是敌我界限不清,颠倒是非。

3丶1945年7月17日,我党组织了伪17师起义,这时崔已离开该师调任伪35师105团团长。当时地下党没有指示伪105团起义,也未对崔作推动伪17师起义的指示。原“审查报告”称崔“不执行党的决议,抗拒和破坏起义”,是充当了“内奸”,是妄加罪名。

1945年底,我党派干部到新组建的伪17师组织起义。崔参加了这次起义的领导工作。在准备阶段,由于特务告密,伪师长张耀明采取反动措施,领导起义的党组织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放弃了行动,这次起义未获成功。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并不是崔“强调困难,不愿行动”

历史,终于给了伯父一个公正的评价。而处于大是大非漩涡中的伯父,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丶磨难,则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从来不急不燥,无怨无悔,对党绝对信任,相信组织上一定会还他一个清白。他怕爷爷又熬煎,就暗地让他儿子的老师代笔给爷爷写了封信,信上只写了十六个字:"邪不压正,不要担心,不要写信,不要来探"。71年伯父来信说已返回軍区了,我72年春节就去探望时才知道,那封信也来之不易。当时看守管的很严,通信受限制。我堂弟学校有个老师是咸阳人,独身在重庆教书。对伯父的遭遇深表同情。伯父儿子下山上学,警卫軍人要搜查,就叫堂弟背会了那十几个字,代写了那封信。

二、伯父为革命出生入死,淡泊名利,极其低调。渭华起义失败后,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生死难料。但他始终不渝的与判徒、特务、反动軍警斗智斗勇,为追求真理,人民解放,奋斗不止。在革命成功之后,他对个人名利地位,非常淡泊,低调无争。觉得活着能看到革命成功就非常心满意足了。伯父离休时,正兴写回忆录。上下左右,亲朋友好,包括组织上也派人採访,觉得这些老革命能整理些历史资料,他也应该留点什么。可他说,别人传来了几个人写的东西,有的也是儿女所为。名义写人实则写己。比如他当团长时的一个下级軍官,只提了句指挥十七师起义指挥是崔治堂,但过程却全是他自已如何如何,还说受到了中央表杨,这有什么意义?七二年我去时也想从他处获得些一手资料,他面色凝重的说,"地下、地上的共产党员牺牲的人无数。多少家没了亲人,多少同志都没留下姓名,我这命是多少官兵拿命换来的,还争个啥?没必要写嘛!"并对我说,"你不要提我的事,我的事别人会去说。″后来我代表原渭南县委组织部参加他的悼念活动,带回了一套他的档案复印件。伯母说,"按你老大的叮嘱,他基本没在渭南工作,也没给陕西办啥事,別上交了……。"我在组织部工作那几年,正是拔乱后正,收集整理渭南党史资料忙碌之时,伯父是家乡名人,自然是党史资料收集的重点对象。我遵照老人心愿,没提供过任何只言片语。

三丶伯父爱憎分明,对敌人枪枪见血,对生死之交的战友情深似海。他于45年冬回家时,当时由于正处于战乱年代,加之匪患不断,为了安全起见,便带了一个班的士兵贴身警戒。他知道这样会惊扰村民,到家后就给村里每户人家送去猪肉三斤,说明只是回来养病休整一段时间,请村邻们多多理解谅解,并感谢村邻们多年来对家人的关照。他离开家返回部队时,给老家留了四个人,请爷爷象对待家人一样妥善相待:一个是他的厨师河南人老王(喜春),老王在中条山战斗中日军炮弹爆炸在身边,把头上顶的锅打飞了,虽受伤活了过来,但两耳已严重失聪,不能继续从軍。老王全家其他人都已被日军杀光,回老家生活无着,无人可投靠。爷爷便给老王送了六亩地,在我家大门外空地给盖了两间瓦房。因考虑他一人生活不便,就仍在我家吃喝用餐,和一家人一样生活。约在56年下半年,县上为了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办了崇宁农中。当时我邻村有位44年入党的老革命东克启老人,在崇宁中学负责收发工作,爷爷便拜托他推荐老王去农中当了做饭员工。后来东老又给老王牵线搭桥介绍老王招赘到农中所在铁王村一单身妇人家,渡过了幸福晚年。苐二个叫赵殿元,是伯父的警卫班长,年龄大些,腰腿受伤,体内还留有日軍的弹片,也和老王一样是单身无家,不适宜继续从軍。爷爷就让他在我家吃住。时间不长赵班长在我村招赘到一户人家。他解放后还当了多年生产队长,安居乐业。另有一个是他营里一位已故付排长的家母。副排长健在时,除家母外,家里其他人也是被日军杀光了,副排长无奈行军打仗都常带着老母亲。一次战斗中他负了重伤,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拜托伯父照顾好其母,伯父含泪答应:兄弟,你放心走吧!你娘就是我娘,有我吃的就有她吃的!这副排长牺牲后,其母就一直被留在营部由我伯母陪同做些后勤杂活。这次走前,伯父给我姑姑说,做好父亲工作,那人比父亲小六七岁,就在一块过日子吧。后来,家里人就都称她"河南娘",村里人也都这样跟着叫。后来时间不长由于两个人生活习惯差异大,脾性又不合,过不下去。伯父便安排在西安城隍庙附近给老人买了两间房另组成了个家,使老人生活有了依靠。伯父解放后回来几次还都去看望了老人,给予了资助。还有个就是特务冯烈明被处决后的太太,这妇人原本也是苦家人,伯父托人找邻村人嫁了。她后半辈子很幸福。活到95岁时才辞世。在世时我还见过她,她对伯父和我们一家人很感激。

我在原线王乡工作时,伯父与同在伪38军从军时的乡当战友李慕愚老人(渭华起义参加者,曾任115师副师长,建国后曾任西安仪表厂书记),要我为线王乡在渭华起义中曾任大刀队副队长,如今晚景凄凉的单身老人冯桂选(无党派),尽力办份养老补助,使老人生活有个保障。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办了。后来伯父来信说我替他们办了一件好事,了了他们一桩心愿。

四丶伯父党性丶原则性极强,从不以权谋私,更不曾向组织伸手谋私利。伯母跟随伯父走南闯北,出生入死,担惊受怕,但一直是个随军家属身份。伯父去世后,由于伯母沒收入,家庭生活受到影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老战友孔从洲将军了解到此情,才仗义执言,于1986年1月8日致函成都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崔治堂同志爱人吴素清同志所述情况属实,在白色恐怖下随治堂同志度过了艰难岁月,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组织上应承认其光荣历史和革命经历,在安排生活时予以考虑。"才使伯母的问题得到解决。

说到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家乡有一个人,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悄悄去了重庆,找到伯父,要伯父给他谋个公事。而他的唯一特长是会养猪。伯父告诉他,我不是旧社会的官,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事我办不了。后给了他200元,让其买车票返乡。这人忌恨在心,在65年社教时诬称我家当年有雇工;伯父当那么大的官,看不起穷人,不给村里人办事等等,应被补划为漏网地主,以泄私愤。因我爷爷在村院里很为人,常贴钱为人开方治病,改划成份之阴谋自然没有得逞。70年爷爷去世吋,公社武装部还送来了黑底白字的大挽联,上书“谦诚待亲邻音容宛在  生子为人民肝胆永存”,大队书记宣读了悼词,对老人一生做了高度评价。

伯父走了,正如一首诗歌说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带走了他以亲身经历书写的一部大书。一位在民族危亡之际敢于横刀立马丶并把自己的一生无私的奉献给他所深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英雄,是不应被人们所忘记的。作为伯父最疼爱的晚辈,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把这些我仅知的几乎被遗忘被湮没这些史实如实的钩沉出来,在让伯父英灵与天地良心得以告慰的同时,亦使自己得到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与灵魂的慰籍。如果读者诸君能从中有所启迪,我将不胜欣慰与感激!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曹改良,195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上过学,当过兵,从过政,但喜欢的还是读书、思考与写作。有数百万字作品见诸报刊、杂志与新媒体平台。《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稿费在文章刊发后次月上旬发放,未到账请添加主编微信领取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四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发分享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发分享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周选出留言最多的文章(留言不少于30条且最高,同一读者留言多条,只记一次,不累加计算),送红包(5元)!

四曰:在看有礼

每周选出“在看”数最多的原创文章一篇(在看不少于50且最高),送红包5元!

以上好礼从2020年4月4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欢迎关注我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