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最新原创|馏红薯

平顶山智泉流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回复『 早安 』,迎来一天好心情—

【河南】《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最新原创|馏红薯

      镏(liu)红薯是河南方言,这个字无法从字典上查到,“镏”是金字旁,一般“镏”红薯用锄头,还有一个“熘”字有些接近,是把剩下的东西热一热,偏旁是火,有些不搭调,所以用“馏”来替代。似乎还有些触类旁通之意。“镏”红薯就是在秋收过后搞复收,把残留在地里的红薯收回来。以前是集体经济,收获后地里还存留不少,所以就有“镏”红薯这个词组的产生。每个生于五十年代的人,都有过这段经历。说起来心酸,其实对那些“镏”红薯的孩子来说,倒是一段快乐的经历。
     那时候秋天过星期天,首要的任务就是“镏”红薯。到了星期天,几个要好的朋友相约,擓上篮子,带上小锄头,一路说说笑笑,漫无边际走进秋收过的土地里,争先恐后去挖那些没有被刨的土地,因为没刨过的地方,藏匿红薯的几率最大。每当从土里镏出一个大个的红薯时,当时的心情比中头彩还高兴,毕竟那是自己亲手劳动的成果啊。有的大人思想并不是那么进步,他在刨红薯时会专门留下一些,然后会告诉自己的儿子或者是亲属,专门到他留下的地方去“镏”红薯,当然会收获颇丰,自然小伙伴们也会啧啧称赞。干了一会,大家会扔下锄头,躺在松软的土地上,开始海阔天空、天南地北的胡侃。那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有一件事至今仍不能忘怀。那是1967年的秋天,我仍在廉村上学。当时学校的学生很少,宿舍里基本无人住宿,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家里为了我好好上学,专门为我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是能骑上一辆自行车,可是比现在开奥迪还牛。尤其我是一个中学生,能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引来多少人的羡慕。每次骑行,自行车上总会搭上几个同伴,那种感觉是现在体会不到的。
     早上到校,晚上回来,日子似乎过得优哉游哉。有一天早上,有几个同伴喊我去“镏”红薯,我一看时间还早,就马上带上工具和他们一起出发了。回来的时候已经七点多,上学的时间晚了,因为我骑车到廉村,最快也得40分钟。那时我父亲因文化大宝革命遭批斗在家里赋闲。看我回来晚了大发脾气,说以后你的学就别上了,干脆“镏”红薯算了。在母亲的劝说下,我骑车去了学校,从此我再也没有“镏”过红薯。但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永远牢记。
     我如今已进入花甲之年,可能昨天的事儿我会忘得干干净净,但我永远忘不掉的是儿时的记忆。虽然我也做了父亲,做了爷爷,但父亲的教诲让我受益终生。

总编辑:郭进拴

主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主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瑞

张婉琬

稿费:郭进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