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第二章 美善之称-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章 美善之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古云:“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又曰:“穷取生身受命初,莫怪天机都泄尽。”由是观之,足见受命之初,浑然天理,无有瑕疵;彼说美说恶,说善说丑,皆为道之害也。夫道究何状哉?在儒家曰“隐微”,其中有不睹不闻之要;释家曰“那个”,其中有无善无恶之真;道家曰“玄关”,其中有无思无虑之密。大道根源,端本于此。一经想像,便落窠臼;一经拟议,便堕筌蹄。虽古来神仙赞叹道妙曰美曰善,要皆恍惚其象,非实有端倪。盖以为善也,就有恶对,以为美也,就有丑对;又况美在是,恶亦在是,善在是,丑亦在是。此殆后天阴阳,有对待,有胜负参差,而非先天一元之气也。故太上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知人不求虚无一气,而第言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亦舍本而逐末也。太上特示下手之工,为大众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凝起神又要调息,调起息仍要凝神,如此久之,神气并成一团,倾刻间自入于杳冥之地,此为无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为有焉。我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气立,气依神行,无知有知,无觉有觉,即玄牝之门立矣。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圣贤仙佛之本,此最为吾道家秘密天机、不容轻泄者也。修士行持,与其求之无极不可捉摸,何如求之阴阳更有实据!经曰“有无相生”,不过动而静,静而动,出玄入牝,燮理阴阳也。“难易相成”,不过刚而柔,柔而刚,鼎炉琴剑,一烹一温也。“长短相形”,即出入呼吸,任督往来,前行短、后行长之谓也。“高下相倾”,即火在上而使之降,水在下而使之升,上下颠倒坎离之妙用也。“音声相和”,即神融气畅,百脉流通,不啻鸣鹤呼群,同声相应,不召而自来也。“前后相随”,即子驰于后,午降于前,乾坤交媾,和合一团,依依而不舍也。此数者皆由后天之阴阳而返乎先天之无极也。圣人知道之本原冲漠无朕,浩荡无痕,其处事也,则以无为为尚,而共仰恭己垂裳之风;其行教也,则以不言为宗,而自寓过化存神之妙。圣人作而万物睹,又何离之有哉?自此耕田凿井,被生成而竟忘其行;开源节流,勤化导而并化其迹。就使功满乾坤,名闻天下,而圣人若耻,为虚名未尝有实绩也。夫岂若《书》云“汝惟不矜不伐,天下莫与争能争功”者,尚有弭人争竞之想哉?此殆归于神化之域、淡定之天,一惟自适其乐,而不忘自得之真。古言“视富贵如浮云,弃功名若敝屣”者,其斯之谓欤?虽然,道成德自立,实至名自归,圣人纵不居功,而天下后世咸称道不衰,是不言功而功同日月,不言名而名重古今,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也。学者须从虚极静笃中养出无美无善之真出来,才算修炼有本。其道维何?玄关窍也。舍此则无生矣。修道者舍此玄关一窍,别无所谓道矣。如以美善为道,亦属后天尘垢。太上以此言警之,望人因流而溯源也。不然,美善之称,亦三代以下之君子,又乌可厚非哉?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阳非道也,阴亦非道,道其在阴阳之间乎!又况道者理也,阴阳者气也,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单言道,实无端倪可状,惟即阴阳发见者观之,庶确有实据。此章言无善无美之真,直抉大道根源,望人端本立极,以为修身治世之基。有无易难数句,是教人由对待之阴阳返乎真一之气,其中又教人从有无相入处,寻出玄关一窍,为炼丹之本根。至于守中养丹,阳生活子,运转河车,亦无不层层抉破。惟圣人直探其源,故恭己无为,不言而信,虽有生有为,而在己毫无德色。迨至功成告退,视富贵为不足重轻,非圣人孰能与于斯?学者玩索而有得,非但下手有基,即通天亦有路矣。他注云:天下皆知美善之所以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矣。此讲亦是,但太上之经多在源头上说,不落二乘。

返回目录

(0)

相关推荐

  • 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争是至圣

    东方既白 著 如果把学习老子<道德经>,比做西天取经的话,那么,第八十一章就是九九八十一难里面的最后一难,只有过了此关!我们才可以挺起胸脯说,我们读过<道德经>,懂得一点做人的 ...

  • 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忠诚正直.尊重事实的话往 ...

  • 谢先铭 道德真经学(2) | 世界道学网

    ]智者在呼吁,圣者在行动,传播道德经,天下有和平,要偃武修文,人类才文明. 老子面对现实,顺其自然.身在战争之中,心存道德仁义.不得已佳兵利器,不得已惩恶扬善,不得已除暴安良,不得已误伤无辜.事已如此 ...

  • 道德经讲义-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用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揭怀玉. 夫道者,人心固有之良,日用常行之事,至近至约,不可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

  • 道德经讲义-元吉黄裳自序-道德真源

    元吉黄裳自序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释曰真空,道曰金丹,要皆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之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无形状可拟,无声臭可拘,所由 ...

  • 道德经讲义-第二十七章 袭明要妙-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七章 袭明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摘,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七章 天道犹张弓-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七章 天道犹张弓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禀阳和之气则生,阴寒之气则死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从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国无民则国谁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啬-道德真源

    治人之道,即事天之道,天人固一气也,故治人所以事天,事天不外治人.莫谓天道甚远,即寓于人道至迩之中.不知天道,且观人心.能尽人事,即合天道.虽一高一卑迥相悬绝,惟在于安民为主,民治定则天心一矣.其要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