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吸毒,我该不该继续?”

“五年的感情,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结束了会不舍;对我来说,却是苦乐参半,分手的那一刻竟有逃出升天的感觉,就是那种舒一口气的感觉,你知道吗?”

康达君(微信公众号:kdjiedu)最近收到了一个长留言。想到平日里见到的病友、身边的一个朋友的亲戚戒毒经历,在经过当事人的允许后,决定把她的故事放出来。无沾毒品!希望大家提高警惕,而身边有吸毒的人,也请理智对待。

从读书的时候认识的,也不是很帅气的那一类,但是性格很好,阳光体贴,对身边人也特别好。那个时候他会早起半个小时送我去学校,因为我们当时并不同校。

他爸爸好像是机关单位上班,经常应酬;他妈妈没工作,喜欢打牌,有时候难免的他性格里也会有点被娇惯坏了的感觉。他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是混的,在学校算是风云人物。不过他挺正常的。

那个他也经常逃课出去玩,他妈妈也觉得大学生嘛,无所谓。后来我们在一起久了,才发现他并不是那么好。尤其是脾气问题。后来我们毕业了,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进了机关单位。我就在一家小民营公司做起了销售。毕业后我们住在一起,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

我一度觉得他和刚认识的时候判若两人,以前那个吃汉堡都要把里面的肉夹出来、生理期喝冰饮都会拿温水去冰再给我的那个人好像完全消失了。夜晚经常出去,有时候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就说我,我一反驳他就暴躁、摔碗...日子过得很煎熬。

后来好几次听到他和他那些朋友们电话聊天才知道他吸毒了,而且吸了有好长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我劝他去戒,他总说好好好,但就是没有行动。然后我就提分手。刚开始说分就分,他答应了。

没几天就跑我公司楼下,说没钱了,借点钱。给了钱之后他又要求复合。我说,你去戒毒了,我们就复合。他答应。也真的去戒。但只是在租房里,没有去强戒,也没有去社区,更别说自愿戒毒了。看他平时撒谎成性,我就怀疑他坚持不了,后来果真,没几天他就又跟着那群狐朋狗友玩嗨了。

分手。纠缠。恐吓。最后还是通过我哥哥他们警告才彻底断了。我也跟他家里人说过这件事。现在他们还在犹豫,在商量拿他怎么办。

后台经常收到类似问题,可能是吸毒者的家人(最多的是长辈,也有兄长等)、朋友,或是另一半等对吸毒者的关心,挺无助的感觉。虽然康达君对这些留言者的境遇并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但确实是很心疼,更觉得可惜。

他吸毒了,其实是病了。生病了,就需要尽快治疗。

这里康达君要说的,其实是我们大众对吸毒者们的一个刻板印象。

如果你身边有个吸毒的人,你敢说你不会害怕他?

如果你亲友中有个吸毒的人,你敢说你不觉得羞耻?

这些人之常情康达君太能理解了,但这并不是我们袖手旁观的理由。

影视剧、新闻报道中频见吸毒者暴力事件,确实很恐怖。但这些并不是我们疏远他们、放弃他们的理由。

诚然像冰毒麻古等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严重可致精神障碍,给身边人、社会构成严重威胁,但如果我们不帮他们,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走向毁灭了。

但很多人都觉得没用:每次他们都说戒,就是戒不了。我们都不相信他了。家里不安生,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其实,吸毒成瘾,这是一种慢性脑病,尽早接受科学、系统的治疗,是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

要让一个人戒毒,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如何拒绝毒品。

之前跟大家讲过戒毒的治疗,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怎么老是觉得“毒品戒不掉”?

像是中了屡戒屡吸的魔咒,小陈就是这样感慨从前的自己:年仅30的他却有四次戒毒的经历。家里人、包括他自己都觉得,这辈子注定是要和毒品在一起了。

“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这样,在戒毒的时候我不会想毒品。可是出去了以后就搞上了。只要有人说起这个,就会觉得心痒痒的。”

“心痒痒”这个词道出了关键所在。

很多时候的戒毒只是帮吸毒者断绝毒品对身体的供给,并没有让他们从心理上构建一个防御机制。

也就是说,在那样没有毒品的环境中,他们往往可以守规矩、不乱来;一旦脱离这个环境,或是有人在身边煽风点火就又开始了。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毒品是害人的,道友们的怂恿、诱惑不会果断拒绝——这才是症结所在。

而我们说的吸毒成瘾这种脑病,要治疗,主要就是培养戒毒者内心的一个抗毒意识,也就是让他们再次碰到类似情况能在内心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勇敢地跟毒品说

重塑对毒品的认知,还得靠心理康复治疗。

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其实就是需要不断地进行反复理念输入:让他们时刻接收吸毒害人害己,碰不得,一定要戒掉等信息。

但这并不是机械地广播就行。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渗透、不断实践,让他们去深刻感受其中的不同。

吸毒者往往伴随情绪问题、性格问题,如焦躁、孤僻等。心理康复治疗中的瑜伽、沙盘游戏等就是很好的针对性治疗。

而定期举办的工娱康复活动更是医护人员精心营造的一个“微型社会”,让戒毒者能慢慢敞开心扉,融入集体,反复这样的训练,更有利于戒毒者后期回归社会、更早地适应社会。

面对吸毒者,我们到底该不该放弃?

这个康达君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有个身边朋友的亲戚的真实经历,足以给大家信心。

那个男生吸毒有六七年,父母是从前女友的口中得知他已经出现精神障碍:脾气暴躁,疑神疑鬼,总觉得女友出轨,也不上班,变得懒散。动不动就打骂人,希望男生父母能把他接回老家,好好戒毒。

刚开始他们并没有来自愿戒毒,而是和很多家人一样采取“家里戒”的方式。可最后发现,并没有什么用。反而更加“看不住、管不住”,最后还是考虑到男生反复无常的态度,让上门接诊。

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关注,一次和朋友聊天时随意问问这男生情况,朋友翻开他朋友圈:晒的照片全是读书计划、钓鱼、减肥健身等等。

后来听说,找了个工地上的工作,在踏踏实实跟着干活,也准备考一些证。他自己也说,再也不想出去打工,就在老家很好。

自愿戒毒,其实是一种更稳妥的选择。

为什么说是更稳妥?要知道我们国家是鼓励吸毒者到正规、专业机构进行自愿戒毒治疗的,而且强调保护戒毒者的个人隐私。

也就是说,自愿戒毒不会记录在档案,更不会有烦人的“动态管控”来影响戒毒者后续的生活与工作,更重要的是,自愿戒毒里的心理康复治疗是实实在在地帮戒毒者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

我们帮助身边的人戒毒不单单只是帮他们这次不吸毒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以后都不再碰触毒品。康达君反复提到的这个认知,其实就是让戒毒者在潜移默化里形成一种观念:吸毒有害,我不能搞这个。

当然了,矫正戒毒者的认知、回归家庭与社会后,也是离不开亲友们的包容、支持与鼓励的。


作者:普及毒品知识的康达君 l 小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