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时候理直气壮地走进奢侈品店的?
适合在读硕/博研究生,初级科研/研发人员,想深造的本科生
更多详情请见👇
最近看到有人说,走进奢侈品店的时候,感觉很矛盾,既向往,又带点恐惧。就是希望能够毫不犹豫地买买买,又担心自己看到标签会露怯的心理。
说真的,我非常理解。在我二十出头的时候,是我最迷恋奢侈品的时候。
当学生的时候,看着电视剧电影里面的女主角穿戴精致,光鲜亮丽,我特别羡慕。当时我就想着,等我毕业赚钱了就要给自己买一个大牌包包犒劳自己。
博士毕业后,我顺利地在英国找到了工作,工资攒了攒,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商场,拿下了我之前看了好几次的包包。
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包包,更像是一件战袍,让我一扫之前面对奢侈品店的战战兢兢,好像突然有了无尽的勇气,成了登台的女王,成了视线的焦点。
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闪闪发光起来,就像拉风的女主角一样,回头率百分百。
——当然,我知道,这就是一种错觉。
可是那种激动、喜悦、收获交织在一起的心情,还是让我记忆深刻。
不过喜悦的心情过去之后,我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买包一时爽,没钱火葬场。
当时我就只剩下一点生活费了,我得省吃俭用,尽量避免任何需要花钱的意外发生,不打车,自己买菜做饭,节约生活开支。
我尽量用奢侈品的精致掩盖这背后隐藏的焦虑。
也是在结婚之后,我才逐渐开始攒钱,避免月光。尤其是有了小毛豆之后,那些只能放下手机、口红的精致小包基本上被我舍弃了。
我出门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包跟我的衣服搭不搭,是哪个牌子的。而是想,这个包包结不结实,能放多少东西,经不经得起造。
再看到橱窗里被照顾得妥帖的包包,我已经心如止水。
看到特别喜欢的还是会买,但不买不会觉得可惜。买它也单纯为了包包本身,而不是那个牌子带来的虚幻的精致感。
奢侈品的装饰可以抬高身价吗
每个人可能都要经历跟奢侈品的附加价值作战。
我有个朋友毕业后进了一家做新媒体的公司,全员很潮。
朋友属于那种不太会打扮自己的,进去之后就发现自己跟同事有点格格不入。
大家会聊现在流行哪个色号的口红,哪家的香水更好闻,哪家新出了一款包是必败的。
聊这些话题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完全插不进嘴,因为她不喷香水,口红只有两支,巴宝莉和杜嘉班纳傻傻分不清。
不像隔壁工位上的同事,经常穿JIMMY CHOO,背古驰包来上班,轻易地成为话题的中心。
有一次跟带她的前辈一起出差见客户,前辈提点她:你要打扮得贵一点,别人才会给你相应的尊重。
朋友以前没有买奢侈品的概念,但是想到要融入公司,想要跟客户谈得更顺利一些,就想好好捯饬一下自己。
她买了一个古驰的包,搭巴宝莉的外套,看起来特别时髦有气质。这样穿着去上班的第一天,同事果然跟她搭话了,说她看起来跟以前很不一样,很洋气。
慢慢地,她也在公司站稳了跟脚。
朋友一直很感谢最开始的那一套奢侈品,虽然里面有老妈赞助的资金,她也实打实地吃了好几个月的土。
她觉得这都是值得的,要是没有这些“衣装”让她看起来很可靠,可能在工作上她就没有那么顺利。
有一段时间,她对奢侈品牌的作用抱着迷信心理,连带着看人的时候,首先会去看他的穿着打扮,以此判断一个人的条件、品味。
后来她自己慢慢意识到,靠奢侈品抬高自身,或是作为判断他人的标准,都有点问题。
她跟同事们相处熟了,清汤挂面地来公司,大家照样会跟她聊天。他们的话题其实不仅限于奢侈品牌,唠嗑家长里短的才是常态。
只是因为刚进公司的时候她太紧张了,听到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心里更加在意,就留下了“了解奢侈品才能入圈”的深刻印象。
跟客户打交道更不是比拼谁的穿着更时髦更值钱。就像隔壁工位的富二代女生,每天可以换不同的名牌包,但还是被客户说了好几次不靠谱,后来自己承受不了压力,辞职了。
她穿戴简单地去跟客户交流,也不会被说“不靠谱”,只要穿着得体,人家可能压根儿不会注意你穿的到底是什么牌子的。
超市促销打折买的也好,奢侈品店一掷千金买到的也好,只要你能给出让人满意的方案,那这就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回想起以前的经历,她苦笑着说:那时候的观念太浅薄了。
她的经历和我的,还有很多人的,其实有共通之处:
在我们身无长物的时候,
最喜欢的就是奢侈品。
它能给我们带来虚幻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我们沉醉于它的标签:精致、美丽、高大上。
在我们越踏实的时候,奢侈品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了。
有时候穿戴精致,可以成为敲门砖。可想要得到尊重、信任,达成合作,看的不是这个,最后还是会剥掉奢侈品的外壳,看你真正的实力。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顾佳,买到了爱马仕,看似获得了进入太太圈的敲门砖,实则还是被她们排斥在外。
因为人家看包包是假,看你家产几何,有什么势力才是真。
说句现实的,如果顾佳是首富太太,提个菜篮子她们都会给她夸出花来。
奢侈品带来的身价泡沫,迟早都是会破碎的。
与奢侈品一起膨胀的,是虚荣心
什么时候我们能理直气壮地走进奢侈品店呢?
有人说:那肯定是有钱的时候。
当你可以随意地买买买,不用看商品的标价,自然也不用担心柜姐的白眼,人家会把你照顾得特别熨帖,哪里会觉得不自在?
我觉得更具体地说,应该是我们足够自信,不需要奢侈品作为外包装,抬高我们的身价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看待奢侈品,就跟看待别的商品一样,想买就买,不想买走人。
很多人都说,踏进奢侈品店需要勇气,担心穿得不够得体、钱包不够鼓等等被柜姐鄙视。
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许就是我们在心理上将它摆在了太高的地位。
我们平时去一般店里买东西,店员要是态度不好,我们要么投诉,要么就走了:为什么要受这个气?又不是没有别的店了,也不是什么必需品。
怎么到了奢侈品这儿,就成了我们看柜姐的脸色了?
奢侈品的价值,被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拔高了太多。我们带着仰视的态度走进去,所以会对别人的视线格外敏感。
我们相信了奢侈品附带的故事和所谓的“品牌溢价”:它是历史悠久的、高贵的、奢华的、少数人才能享受的。
奢侈品的营销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让我们认为,人应该努力配得上这些东西;
让我们认为,穿上这个才是品质的象征;
让我们认为,咬咬牙穷几个月,享受奢侈品是值得的,是一种生活。
所以奢侈品店的顾客永远不会少。
与奢侈品一起膨胀的就是我们的虚荣心。
我们不是真的需要这样奢侈品,也不是真的觉得它有多好,而是爱上了穿戴奢侈品的时候,别人的羡慕与恭维,仿若完成了阶层的跨越。
可是这里面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人们不是因为购买了奢侈品成为少数人。
奢侈品不代表品质,有时候几万块的衣服还不如几百块的穿得合身、舒适。
什么是虚荣心?
其实就是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高于真实的自我的一种溢价。
这其实也是一种迎合他人的体现:大家都觉得这样比较好,所以我要表现出这种特质。外人的鼓吹,可以让我们的虚荣心不断膨胀。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虚荣,因为底气不足的同时,特别希望得到认可。
以前有黑粉说我土,我心里特别难过。现在要是让我我看到这种评价,我会淡定回一句:谢谢你哦,觉得我土还关注我。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挤掉虚荣的过程。
撕掉虚荣,撕掉他人的指点评价,回归真实的自我,让真实的自我充盈。
当你不想从奢侈品店购买虚荣心,不再考虑奢侈品的附加价值时,或许就能淡定地逛奢侈品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