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代 莉:探究 分享 让学习真正发生
四川省眉山市第一小学 代 莉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认为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是一种“整个生命的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许多伪学习、虚学习、被学习、假学习等现象也相伴而生。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探究、真实的学生应该是数学教学的至真追求。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怎样体现这个“真”字呢?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测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预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因此,如何寻找和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一个环节是猜测,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我预设的是孩子们会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2、1/3,结果两次试讲,没有一个孩子猜1/2。因为有的孩子已经看过书,知道是1/3,有的已经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过了。面对这样的情形,老师还不顾学生的认知,一定要让学生编瞎话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2吗?当然不能。真正的学习就该暴露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既然这是猜测,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验证孩子们刚才的猜测对不对。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到收放自如,不被教案束缚,课堂也就更加有“活力”了。
二、真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因此,教师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既然是指导与帮助,就不是代替与包办,不是强加与灌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已体会、感悟和模索出来的。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当学生猜测了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后,我便让孩子们四人小组探究,利用一个圆柱与三个圆锥验证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孩子们有了充足的探究时间,他们验证了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后,又验证了另外两个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就发现了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有的不是。再通过观察、对比,从而会发现不是1/3的原因是圆锥与圆柱不是等底等高的。学生是天生的思想者、探究者、实践者。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自我探究的需求,不断地假设、尝试、验证、修正。学生在这种连续性的思考、探索、实践与交流中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这种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真分享, 让课堂活力无限
分享,就是学生经过了感知、质疑、探究、创新,得出了结果,然后在全班进行分享。旨在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经过交流、分享,思维碰撞,擦出火花,萌生灵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探究了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后,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孩子们上台分享,他们首先分享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接着分享过程,最后分享了实验的结果。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有的却是1/5,1/8。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的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不是等底等高的数据就不是1/3。接着下面的孩子“我有补充......” “我有疑问......”“我有建议......”“我有总结 ......”通过分享,彼此可以交流心得体会,激发灵感,开阔思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分享,要让学生人人参与,这样可以使人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中保持前进的脚步。
美国一位最佳教师曾说:“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令学生激动、让学生向往的地方。”要做到这点,我们一定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课堂上我们要放手让孩子们主动探究,让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积极的课堂对话状态。因为没有学生真实、真正的探究,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如同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真学习”难能可贵,但我们要坚定信念,就是要“为真学而教”。(本期责任编辑: 齐艳艳)
您的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吗?
教而不慧,勤而不富,
习而生厌,严而生恨。
让我们携手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