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大多都是人与心的问题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必然要追求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利,地位。

然而,有些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去追求这些,有些人只是一心一意去追求外物。

假如我们的内心总是盯着那些外在的东西,必然会疲惫不堪。

心理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求外部事物,只要我们能以良心为指导,我们就能追求一切。

所以,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灵丹妙药。

特别是以下15种直接关系到现实生活的真正智慧。

照片。

01。

和朋友相处,懂得谦虚很重要。

做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疏忽:和朋友相处,彼此谦虚,就会受益;互相攀比,只会受损。

感知:每个人都有自私,都会关注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努力都需要回报,这是人之常情。

因此朋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但每个人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害,双方在互助、互利共赢方面也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人的交情,也会随之加深。

02。

越是不想看书,越是硬着头皮看。

白天功夫感到不安,就静坐。觉懒读书,则读书。也是因病服药。

疏忽:如果白天做功夫感到烦躁不安,那就静坐吧。即使不想读书,也要去它是对症下药,也是对症下药。

体会:肤浅浮躁的心,总会本能地向舒适跑去。越贪恋舒适,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更肤浅浮躁。

因此,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心去做。那就是对自己内心的磨砺。

03。

一点私心都留不住。

克己必须清除廓清,一点也不存在,方是。一点也不存在,就是众恶相引。

粗心大意:克制自己一定要把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都没有就算了。有些私欲存在,许多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体会:克制自己,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必然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

若留下一点私欲,就像在堤坝上豁开了一个洞,很容易造成堤坝的决堤。由于此时你的整个心还是由欲望主宰的,只是潜伏着。因此克己修身,是来不及半点妥协的。

04。

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物。

悔悟是去病之药,但改之为贵。如果停留在中间,就会因为药物而发病。

疏忽: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要改正。假如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为药而生病。

觉悟:人不是圣贤,孰能无过?知道错误可以改正,善莫大焉。那是生活中的常态,稀松平常。因此,首先要懂得悔悟,其次要懂得改正,其次要不要把悔恨留在心里。那是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05。

忙碌的工作生活,都是因为得失之心。

凡处有善有未善,有困顿失次的病人,都是牵着毁誉得丧,无法实致其良知耳。

疏忽:处理事情有时好有时坏,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因为被毁誉得失的心所牵累,无法真正得到他的良知。

感受:当今社会,许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自己也很困顿,很尴尬。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一声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害怕得到坏的结果,所以蒙蔽了自己那颗能够平静应对的心。

起起落落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06。

只知道逃避永远没有出息。

人们必须在事情上磨练功夫是有好处的。如果只能静下心来,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么静的时候功夫也差似收敛,而实放纵也是如此。

疏忽: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在事情上努力工作才会有帮助。如果只是爱静,遇事就会慌乱,永远不会有进步。那个安静的时候,表面上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体会:王阳明所说的情形,放在现在,叫做逃避,根本不安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与愿违,人与愿违,逃避永无出息。

07。

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如果没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也就是无不是道。但是在常人中,多为物欲牵蔽,无法循得上良知。

粗心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才能发挥作用,那就无处不在。但是,普通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无法遵循良知。

体会: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相当于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保持和保持自己的心,那就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在当今时代,这一点特别值得重视。被蒙蔽的心,比如被蒙蔽的意思,是黑暗而混乱的,即使得到更多,也有什么用?

只有心灵的表现,才能清明,放松,自在。

08。

学习+坚持=涵养。

人必须是知识。讲究只是修养,不讲究只是修养的志向。

粗心大意:人应该知道学习。学习讲话不外乎涵养德行。不学习讲话,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实。

悟性: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要深一点——学习不仅关系到天赋,更关系到涵养。

因此,人们不能不学习。如果他们不能继续学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可以理解原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坚定。

09。

心就是少发怒。

凡人愤,有一分意思,便怒不可遏,非廓然大公之体。所以有些愤怒,便不能其正也。

粗心大意: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比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候会生气太多,失去了大公的本体。所以,有愤怒,心就无法中正。

体会: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愤怒,这些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身养性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大公的心灵,又违背了中正之道。这种心灵,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关注并克制自己的怒气,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十。

为了快乐,你必须哭出来。

方乐一定要哭一番,不哭就不乐矣。虽然哭了,这心安就是乐也。

疏忽:只有痛哭后才能开心,不哭就不会开心。尽管哭了,这颗心却得到了安慰,所以也就是乐。

体会:假如每天吃肉,也不会觉得肉香;如果每天都像春节一样,真的到了春节也就没有年味了。王阳明所说的道理,完全符合阴阳辩证之道。

因此,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这正是为明天的快乐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王阳明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放松身心的最佳途径。

十一。

世上没有对不起你。

如果以厌外之心求之静,是反养成一种骄傲之气。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则好。

粗心大意:如果你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心寻找,反而只会养成傲慢、懒惰的恶习。如果你不厌弃外物,再到静静的地方去涵养,那就可以了。

感觉: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傲慢和懒惰?这背后是你对世界的鄙视,也是你对世界的鄙视。而且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赖造化,还有什么可鄙视和不屑的?

因此,一切都是你心中的问题,你以为自己是被辜负的,其实只是你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

因此,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十二。

遇上坏人,最好不要理睬他。

凡文过掩源,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你想指出他是非,反而会激怒他。

粗心大意:文过饰非,这是的常态。假如责怪他的错误,反而会引起他的恶意。

感受:对那些不地道的人来说,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总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说服他们就等于改造他们的整个世界。

你跟这些人讨论下去,不但劝服不了对方,这些人还会不断持续失态。

你要是跟着呛,这些人便会得寸进尺。

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十三

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疏忽:现在有些人在吃饭的时候,即使没事,他的心也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只不过因为他这颗心忙得不可开交,所以收不住。

感悟:这种情况也许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空下来便会百无聊赖、手足无措,无聊得要死。人那样,心也是那样,平时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

就从安安稳稳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

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十四

诋毁他人,耽搁的是自己。

以语言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可以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语言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可以身体力行,只不过高谈阔论,虚度青春,消耗日子,这是在诽谤自己,那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搁人的实际上并不是诋毁,只不过看不见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足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重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情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搁了。

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随处都会耽搁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十五

你只不过不足专心致志、竭尽全力。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三道四,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假如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三道四、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达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非常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并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不过你的心不够定、志不足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人生多学习王阳明,便能少走一段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当内心浮躁的时候,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读一读王阳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层楼!

58元,一顿饭钱,却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而且还能代代相传,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