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一位“字匠中的字匠” || 作者 张文翰

孙晓云:一位“字匠中的字匠”
作者    ‖    张文翰
书法要经得起细品,品人品字品文化。都说孙晓云的外公是朱复戡,就在文化底蕴上,他们真是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孙晓云的确是中国书坛“抄古派”代表人物,不是抄古诗便是录古文,在“原创内容”上诗文功底非常薄弱,甚至错别字“张冠李戴”,对汉字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盲目写啊写啊!对古人诗文一知半解,不能穿透古人诗文的内涵,她把唐代韦承庆 《江楼》:
“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曛。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在落款中把“韦承庆”写成了“杜牧”。一言以蔽之:她就是“字匠中的字匠”。
但是一些人,总是认为书协主席地位上去了,书法线条、意境也就都上去了,非也!
要用文化涵养书法,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最起码对汉字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之间关系和古文字最起码的构字方法要明白一些,而且对诗联格律要了解一些,这是古代小孩子都能明白的事儿,如今一个年过花甲所谓有家谱传承大书法家难道都不知道吗?的确,孙晓云书法多年囿于“技”,未入“道”耳!
于是面对书法,绝不能人云亦云。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云:“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不能再被书法的表面浮华所困惑了,更要深层次地挖掘书法内涵真谛,剖析书法真相。说白了,既不能老是一种“拍马批评”,也不能老是一种“乡愿批评”,要有一种客观真诚地批评,走进书法的事实中,深入到书法的细节处。孙晓云书法好似都在附庸风雅地“求真”,固抄硬录什么《四书五经》,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继承,这是“书奴”体现。
然而,当代书法早已脱离“真”这个美学范畴,盲目地“创作”,一味地慕美从虚,导致书法原创内容的贫血。而孙晓云的书法内涵“空洞无物”,一眼看过去,除了毛笔字还是毛笔字,再不想回味第二遍了,而且给人感觉都在临摹,都在创作,书法铺天盖地,大浪滔天般的涌上书坛,但是能经得起细细品味的书法究竟有几幅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书法表面化,浮躁化,名利化……真正的艺术早已被这帮人搞得乌烟瘴气,书法中不论有什么气,但是最基本的一种“静气”都没有了,而且给人感觉书坛是一个“名利场”,名也满满,利也多多,就是“艺也空空”,让名利包装,假大空的抱团取暖掏空了书法内涵,削弱了书法真性,形成了一种只看“书法地位”,不究“书法文化”虚伪的恶性循环,导致在艺术中不断跌落的“书法安全”。文化艺术一旦缺乏安全感,其实这种书法细胞在无形中枯竭,即使再临摹,再创作,再展览,再张扬……就连书法的根都没有深扎在厚重的文化土壤中,这就导致书法“时尚化”,如过眼云烟一般,很难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再加上一些人一味地对其书法“拔苗助长”,可想而知!
好像一个书法家没有了《书家墨场必携》之类的书,只能苦思冥想,望“纸”兴叹!这就是人们常说“肚里空着”,尤其是一些所谓“官体书法”,一提笔,招摇造势,对书法极不负责,不但大大地写出了江湖野体,还自鸣得意地自称“一体”。毛笔头下流露出了一片“满纸恶俗”,还号称“大师”,简直是书法文化中的耻辱!我们一定要明白“官大未必字大”,往往“官大字小”现象处处存在,导致笔墨一片狼藉,一塌糊涂。悲哉!
书法一定要讲究质量,不是说写上多少纸、多少笔,就已是书法家了,网上流传的孙晓云写废四百多支笔,这不是荒谬吗?试想,那些毛笔质量,最后我真不想多说了,我只想说一句“救救孙晓云写废的那些毛笔吧”!
因为书法,不怕做梦,就怕“梦做”!!(文/张文翰)
备注:图片来自“枞阳家谱馆”微信平台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张海书法中的“江湖味”》《龙开胜其书,大概只美了“一半”》《孙晓云:在弘道正书中“遇见”》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