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推算“二十四节气”具体在哪一天?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冬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直到西汉时才成为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将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同安排各个中气和节气。这种方法叫做平气。由于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按太阳黄经每移行15°的节气是非等间距的,此法称为定气。定气使用于历法计算中。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长于一个朔望月(见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况。从西汉的《太初历》起,规定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沿用至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侯现象、气侯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侯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侯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春季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夏季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秋季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3-24日交节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冬季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后将军再奉上一首24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